大荆ldquo挽缸rdquo庙会
来源:荆网在线、乐清生活在旅行、温州网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昨天,全球唯一的乐清“大荆挽缸庙会”来啦!
农历五月十三是大荆一年中的大集,如同白石的三月初十,各地的商贩云集于此,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大荆及周边地区赶集的人们。
·五月十三"挽缸"开!大荆人的五月十三赶庙会也叫“挽缸”,有人说原来的正街在东门,街道狭窄边上多茅坑,因为太拥挤人就掉到茅坑里去了,双手挽住缸沿,叫“挽缸”。
往年五月十三场景
也有人说庙会期间正是多雨季节,大荆地势较低,以前的五月十三很容易遭水淹,各家水缸漂出来,不会游泳的人只能挽缸求生。所以后来“挽缸”也就成了大荆五月十三赶庙会的代名词,有点戏谑的意思。慢慢地变成现在的持续五、六天。
到了晚上,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果没去过,记得今年五月十三"挽缸"庙会,一定要去大荆镇体验一下哦。
太多精彩,亲临庙会体会体会吧。
(网友分享的一段现场气氛随拍视频)
大荆会市时,以前赶集的人都经过这条老街再到市场。
大荆“挽缸”介绍
民国庙会,人满为患
84岁的退休教师干学斌家住大荆镇西一村,说起儿时的大荆集市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民国时期,商品的种类没有现在丰富,因为物资匮乏,尤其是周边乡下,几乎没有商店,只有等到五月十三会市时,才到集镇买些生活的必需品。”干学斌说,那时通讯不发达,既无法特意去邀请,也料不到谁会来赶集,所以到了会市当天,镇上的每家每户都会早早开始准备,因为每天总会有些乡下的亲戚过来赶集。
庙会期间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73岁的退休干部陈卫民说那时摆摊的地段路不是很宽,等路旁摆了摊,再加上方圆数十里涌来的赶集人,小巷里顿时人满为患,“我和小伙伴们就到处钻,虽然家里也没买什么东西给我们,但就这样钻来钻去,看看一些新鲜的玩意就够我们乐的了。”满头白发的陈大爷说着,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儿时钻人群的动作,脸上那种快乐的表情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兴奋。
家住大荆镇高地村的仇德熙今年77岁,他还清楚记得十来岁时赶集的情景。那时,关庙巷及附近的巷弄内摆满了百货摊、书摊、镶牙摊、膏药摊、布摊……物品有纸扇、蒲扇、草帽、汗衫、毛巾、香皂、搪瓷用品、不倒翁、小刀、小戏本,还有插在稻草把上五颜六色的“十八变”、花公鸡等。此外还有放电影、古装戏、武术表演、西洋镜、变戏法等活动。
“表哥带着我去看戏,看到台上锣鼓乱响、刀枪交加的武戏就来精神;如果是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戏则兴趣索然呵欠连天。”仇大爷说那时最喜欢的玩具就是一把小刀,小刀一拉开就会跳出来,还能做好多玩具。那把小刀仇大爷保存了好多年。
新中国成立后,庙会传统继续保留下来,中间因“大跃进”与“文革”而一度中断。时间则从五月十三延伸到五月十六,甚至五月十九,而且一年更比一年热闹。“那时旅馆少,大多摊贩夜里就睡在白天摆摊的路边”,大荆镇机关干部戴和春说。
《大荆镇志》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赶集人数有时多达4万人,贸易成交额远远超过民国。年展销品成交额,单大荆供销社统计就有元,而外地商人和摊贩成交额已是供销社一倍以上,估计一个展销会商品成交额有90万元左右。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