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后使用哪些药物需注意
双硫仑反应
又称双硫仑-酒精反应、双硫醒反应、戒酒硫反应,是指服用双硫仑后一定时间内饮酒会引起面部潮红、发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不舒服的症状。双硫仑作为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并不是能治疗嗜酒症,而是服药期间饮酒,即出现双硫仑反应,以期建立饮酒者对酒有厌恶的条件反射。
双硫仑样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有害效应,是由于某一段时间范围内人体同时吸收乙醇及药物后,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患者应用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后,一段时间内饮酒或接触乙醇,轻者出现颜面潮红、心悸、胸闷、头痛、恶心,重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心电图ST-T段改变,甚至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双硫仑样反应发生机制(附上:急性乙醇中毒(酒精中毒)链接)
乙醇进入体内,在肝脏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和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酪氨酸在体内先转化为多巴,再在多巴脱羟酶作用下转化为多巴胺,多巴胺在多巴胺β-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最终转化为肾上腺素。
双硫仑是乙醛脱氢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抑制剂,能对乙醇和儿茶酚胺类物质的正常代谢过程产生影响。
双硫仑反应的机制实际为双硫仑抑制乙醇、儿茶酚胺类物质的代谢酶,导致体内乙醇、乙醛的浓度升高,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与双硫仑反应机制类似,主要是特定药物因分子结构中含特殊基团(如头孢哌酮钠分子侧链含甲硫四氮唑)与乙醇相互作用而抑制乙醇的代谢,导致乙醛蓄积、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导致人体出现乙醛增多的毒性作用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减少引起的临床症状。也有研究表明,某些药物或其代谢物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使酪胺在体内的代谢减少而蓄积,出现一系列类似双硫仑反应的症状。还有一些药物与乙醇发生相互作用后也会出现双硫仑反应的症状,但机制尚不明确。
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因素
与特定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食物
——含乙醇的食物 各种白酒、黄酒、红酒等酒精含量高。另外,有些食物均使用酒精作为原料,乙醇含量高,如腐乳、果啤(配料里有啤酒花)、醉蟹(螺、虾)、啤酒鸭、酒酿圆子、糟鸡(肉)等。
——含酪胺的食物
①长时间存放、烟熏、陈年或发酵(包括冷藏)的肉类和鱼,热狗、加工三明治肉、熏肉和火腿。
②豆类:豆浆、味噌、豆腐、酱油等。
③水果和蔬菜:熟透的香蕉、菠菜和泡菜,蘑菇。
④剩饭:任何吃剩的食物都会在放置过程中形成酪胺。
⑤奶酪:成熟和陈年奶酪包含酪胺,是陈年过程的副产品。食物中的酪胺含量高低与加工过程、陈年和细菌有关。
⑥酵母:自制酵母含大量酪胺。
⑦饮料:啤酒、葡萄酒、威士忌等酒类含有酪胺。
⑧添加剂:可能包含一些蛋白粉,会增加酪胺含量;嫩肉剂或罐装肉汁含有大量酪胺。
⑨此外,巧克力和咖啡也包含少量酪胺。
与乙醇或酪胺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含乙醇的制剂
①注射剂类: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醇型)、泼尼松龙注射液(醇型);硝酸甘油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液、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盐酸溴己新注射液、盐酸溴己新葡萄糖注射液、细辛脑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尼麦角林注射液、盐酸吡硫醇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剂;依托泊苷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阿奇霉素枸橼酸二氢钠、氯霉素注射液、伏立康唑冻干粉针剂;前列腺素E2注射液。
②口服液:丹红化瘀口服液、左卡尼汀口服液、环孢素A口服溶液。③糖浆剂:感冒止咳糖浆、养阴清肺糖浆、人参蜂王浆。
④酊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正骨水等。
⑤酏剂:地高辛酏剂。
⑥酒剂:国公酒、骨刺消痛液等。
⑦其他:乙醇用作外用擦浴。可能不同厂家的制剂工艺不同,辅料不同,使用时应看清是否含有乙醇。
——与乙醇合用致双硫仑反应的药物
①抗感染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头孢他定、头孢唑肟、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头孢尼西、头孢磺啶、头孢替安、头孢孟多、头孢唑啉、头孢米诺、头孢美唑、拉氧头孢;阿莫西林;甲硝唑、牙痛安、替硝唑;红霉素、琥乙红霉素;诺氟沙星、莫西沙星;氯霉素;酮康唑;呋喃唑酮;利巴韦林。
②降糖药: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格列丙嗪、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苯乙双胍。
③其他:华法林、异烟肼、丙咪嗪、甲基苄肼、妥拉苏林、阿的平、硝酸甘油、奥美拉唑等。
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治疗:吸氧(呼吸困难者给予机械通气),输液(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10%氯化钾、ATP、CoA等),利尿,血压降低者使用多巴胺,呕吐者使用甲氧氯普胺,伴心绞痛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对于有乙醇中毒症状(嗜睡、昏睡、呼吸困难等)者可给予纳洛酮治疗。
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治疗进展
——地塞米松常规治疗是吸氧、抗组胺药肌注、激素静注。抗组胺药有中枢抑制、抗过敏的作用,激素有抗过敏、扩张痉挛的血管、降低某些收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的作用。微血管通透性结果表明,地塞米松、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通过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轻双硫仑样反应的症状。
——生脉
——醒脑静
——还原型谷胱甘肽(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乙醛蓄积时谷胱甘肽的合成量减少,适时补充外源性谷胱甘肽能进入细胞,发挥内源性谷胱甘肽的作用,增加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的生成,促进乙醇的代谢,减少乙醛的蓄积)
——葛根素
——三磷酸胞苷二钠
——盐酸纳美芬(其作用机制可能为纳美芬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竞争性拮抗各类阿片受体,从而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在身体应激状态下引起的中枢神经呼吸和循环系统的一系列症状)
双硫仑样反应应以预防为主。医务人员应熟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含有乙醇制剂的药物,用药前还应仔细询问患者近期饮酒史(饮酒者7d内不宜使用头孢菌素,应不少于12h使用其他药如甲硝唑)、特殊饮食史,避免用药过程中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用药后还应交代患者或(且)发放宣传册告知患者停药后7~10d避免饮酒或食用含有乙醇或酪胺的食物。
胖子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