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童年想知道当时的东村吗
内蒙古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70112/5199035.html《童年》“摆过蜡蜡,逮过蚂蚱,掏过麻麻,洗过刮刮。”这是同学朋友走在一起印证小时候深厚友谊并引以为豪的典故。年唐山地震伟人逝世,我上小学一年级----红旗小学一三班。学校操场是一圈大槐树,每棵树都得三四个人合抱,浓阴匝地的校园到处都飘着槐花的香味儿。一三班就在学校西南角的一个半旧的教室里,教室中间还顶着一根碗口粗的木柱子。启蒙老师是段老师,一个慈祥而又严厉的老师,特别爱养鸡,她家养的鸡又白又大。同学们大多数没有从幼儿园过度直接就上学了,一字不识少规没矩像马戏团的一群动物,班里光叫永生的就有三个。童年时期读书是其次,主要是为了和同学们玩耍。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来找我,站在院里紫色粉色牵牛花下缺着门牙笑嘻嘻的。从家里去学校有两道街可走且远近差不多,一条是旧街后壕,但是食品巷子凶狗太多,偶尔走一次也是为了南街路口联营铺好吃的:歪脖子的果丹皮,花脸儿的炒瓜子,背锅锅的粞蛋蛋。另一条是新街,首选汽车站候车室,这里很有意思,各种气味各色人物都在这里聚会,丐帮帮主狗太带着他的四大弟子狗日、圆棱、崴佬、捣脑猴小子正接受人群的浑闹时,小马哥出场了,但见他大背头打着发蜡,架副墨镜,西装领带喇叭裤,嘴角叼根烟,微笑着很排场地坐在长椅上翘起二郎腿,手里拎着双喇叭录音机,里面唱的是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啊吧啦咕,呜呜呜----”于是,我们也一路哼唱着啊吧啦咕,路过总有醉鬼躺在门外的食堂,跑到早晚门市部闻几下刚刚出炉的烤面包,嗯好香好香!这时西街口和大礼堂之间的二一九广场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又欢笑着往打铁铺走。广场有许多赶集的人群和牲口,我的活宝同学眼尖嘴快,看见羊粪豆豆就大叫--黑枣!看见牛粪--油旋饼!看见驴粪--草纸糕!看见狗屎--柿饼子!铁匠铺有父子二人黑着脸常年一声不吭打铁,大叔使小锤,儿子抡大锤,主要打镰刀锄头等农具也钉马掌,看得多了各种活计的流程都记下了,啥时候翻啥时候折,啥时候淬火,淬火时常常有一股难闻的马尿味让人捂鼻快跑。东风商场和五金门市好没意思一般不去,我们只喜欢稀奇古怪的地方。所以十字路口一拐就跑到小礼堂门口的灯光球场看有没有篮球比赛,朝小礼堂院内看了一眼,见两辆吉普车都不在转身就去革委大院,学雷锋做好人好事浇花打扫庭院。革委大院都是平房,正门上斜坡看到高大的六根圆形柱子拱门,走进去是一个照壁,画着一张天下最美的脸,还有两行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办公室静悄悄的,只有桌上手摇式老电话的铃声偶尔打破宁静。刚打扫完里面就会出来一个中山装,和气地给了我们一张稿纸上手写体表扬信,盖着红红的公章,就凭这个老师会夸好几天。学校正中是操场,还有东院西院南院圪洞院。上课不打铃不打钟,伙房门口挂一尺铁轨,到上课时间就用铁棍子连敲几下。课本只有语文算术两本书,书包是自家碎花布块拼在一起加个带子缝成的,上学时是书包,放了学就是流星锤。老师布置的作业三五道题,同学几个随便趴在大街上哪家商店台阶上或者家里小凳子上缝纫机上三八两下就完成了。音乐课就唱两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图画课就是拿一个茶缸或暖瓶往教台上一放,画吧下课收起!体育课只有一颗老汉蛋篮球,我们就互相追逐玩接电线游戏。五年小学从来没有补课任务,也从不学琴练书法,主要就是疯玩,上山下河爬树钻洞,大人们根本不管。白居易有“笑看儿童骑竹马”的诗句,而在黄土高原骑竹马换成了摆蜡蜡掏麻麻。摆蜡蜡就是尿尿和泥巴用雪花膏盖子扣饼饼之类过家家游戏,掏麻麻就是庄稼地里掏一种绿色叶子下面能吃的白色细茎,那些都是还没上学的小孩子玩法。逮蚂蚱则是为了钓鱼,江南水乡用蚯蚓做诱饵,但在岚河两岸湿地树林里,只有蚂蚱和河蜘蛛最应手。找一根废旧的尼龙网兜,细心拆开来,尼龙线又细又轻又有韧性,最好是白色绿色在水里鱼儿看不见,鱼标要用10厘米左右毛笔杆子两头封蜡,用小刀在五分之一处刻个圈把尼龙绳拴好,家里的缝衣服的针尖蜡烛上烧红拿钳子屈成钩状,把蚂蚱或河蜘蛛穿上钓钩,折一根3米左右长指头粗细的树枝做钓竿,哈哈开钓吧!河流的交汇处较大的拐弯处和静水激流的分界处,是鱼儿爱聚集的地方。前半个上午,后半个下午都是钓鱼的最佳时机,一般一次能钓20来条小鱼,河边找些干柴架个火火就烤得吃了。吃完鱼一抹嘴就跳河里洗刮刮,会耍水的人不多,都是狗刨式,大部分只是捏住鼻子憋住气钻水里几分钟,俗称打眼鼻鼻。下河耍水最危险,老师大人们要严惩,每天要检查,办法是伸出胳膊用指甲划一下,中午泡过河水晒过毒太阳的都有一道白印子。或是闻头发,有泥腥味的一个准,逮住往死里修理。所以耍水的时间换成下午放学后,找一段安全的水域,大喊着:同志们冲啊!噼里啪啦相继落水放肆地打开水仗,胡乱扑腾好几回解恨直至天快黑了方才收兵,晚上睡到半夜还常常梦见鱼儿泼剌一声出水。女生玩法比较文雅,定方割韭菜,踢鸡毛毽子打沙包,弹琉璃踢格格抓子子,明代《帝京景物略》就有“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拾且承,曰抓子”的记载。“媳妇媳妇开门来,给你买得一双红鞋来”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游戏俗称“解抄抄”也叫翻花绳,古时叫做“交线之戏”,《聊斋.梅女》里即有类似记载,谓闺房之绝技。最红火开心的是跳皮筋,每次到了拍着手一起唱坐下起不来,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早就笑倒一片乱成一团糟啦。“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两小无猜的故事也在班里诞生,三年级时用“必须”造句,第二天老师们批改作业哈哈大笑互相传阅,一个外号叫老呡的同学写的惊天动地:我长大后必须和文丽结婚!文丽是我们班打拍子的文艺委员,留着剪发头,带着白发卡,穿着碎花裙,扭着小蛮腰,又文艺又美丽,从此老呡有了新外号----必须!“杨柳青放风筝,杨柳死踢毽子。”春风开杨柳绿,正是吹篾篾的好时候,筷子粗细的篾篾声音吹的犹如黄鹂鸟,指头粗细的吹出来好像是老牛放屁。如要滚铁环,谁在平地上瞎滚,必须比赛是否能上下台阶或者沿墙头。如折纸叠一些衣裤小鸟或者飞机蛤蟆太幼稚,就爱打宝赢下一摞子。“立了秋,挂锄钩,看戏摔跤放牲口。”晚上打谷场上不是唱戏就是放电影,武戏爱看《三岔口》,电影就那几部《渡江侦查记》《小兵张嘎》《地道战》《智取华山》台词早背的滚瓜烂熟了。我们躺在高高的草垛上,数着夜空遥远的星星,漫无目的说着些不着边际的话。白天就打枣乖又叫打猪儿,能敲起一板子揍它狗滴滴飞出老远。如果摔跤又分逮跤、齐步坎腰和让你个后揽腰三种,过五关斩六将才是英雄。打木扭抽陀螺,扛夹夹顶拐拐,“击壤而歌”打岗日。鞋坡梁跳圪棱比谁胆大,或者把人分开两组打土坷垃仗攻城,叠人梯掏红嘴老鸦。最惊险刺激的是点着油毡钻地洞,鞋坡梁上有好五六个隐蔽的地洞几乎都钻过。而最豪放的莫过于带上两只狗手拿弹弓十几个人满梁上围猎打野兔了,很有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的场面感。“吃了腊八粥,来年有奔头。”北风卷地雪花飞舞,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腊八节要在河里打冰块,大人小孩都在河上欢笑着打滑滑,有的打圪蹴蹴有的单脚金鸡独立,有的仰卧滑行叫老头钻被窝各种耍样子奇葩跌倒,引得众人大笑把树枝上的积雪都扑簌簌地震落下来。或是坐在木制的冰车上手持冰锥奋力向后两侧扎冰面,比赛谁滑的又快又远,而能穿自制冰鞋随意潇洒地滑冰的那才叫个让人羡煞。过了腊八,离年也就不远了。晴空上每天有一群鸽子带着鸽哨轻快地飞十几圈,家家户户摊黄日扫房涮墙糊窗子,剪窗花贴对子,倒吸筒擦炕围子,垒旺火响鞭炮,又一个新年来了。初一早晨,饺子煮好了,大人们把压岁钱塞到枕头下,摸摸头高兴地说:快起吧,我孩又长大一岁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歌,都有自己难忘的孩提时代,游戏伴随度过童年,乃至整个一生。几十年后,我又一次专程返回母校,那一圈高大的槐树不见了,那几院朴素的青砖灰瓦教室不见了,一排二层楼取而代之。我悄悄绕到校园西南角,站在一三班旧址大概的地方,脑子里回想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声音那些气味,耳畔仿佛听见老师喝道:“站起来!背一遍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啊,童年!我金子般的童年......图/山风二马文/张静洲(感谢
上一篇文章: 孙利芳一渠引得清水来精神永驻红旗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g/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