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利芳一渠引得清水来精神永驻红旗渠

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 https://m-mip.39.net/man/mipso_6172010.html

当我站在太行山下,观望着半山腰那条蜿蜒绵长、雄伟坚固的人间天河-----红旗渠时,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感动,是崇敬,内心被一种精神所鼓舞,忍不住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民族离不开执着的信仰,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到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红旗渠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它的形成、发展、发扬光大的过程,就是人民构筑一个又一个进步里程碑的过程。

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高陡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一部林县志,漫卷荒旱史。据史记:从明正统元年年到年年间发生自然灾害多次,大旱绝收30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枯,庄稼颗粒不收,人相食五次。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一担水要了一条人命”的故事:有个桑老汉,大儿子娶了媳妇,大年除夕为了能让全家吃顿饺子,桑老汉黎明就起床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挑水。新儿媳妇很孝顺,傍晚十分到村口接公公,当她接过公公的担子,也许是小脚未站稳,脚下一滑,两桶水全洒了。新媳妇赶紧用双手往地上捧水,可洒出去的水早已化成了黄泥浆。一家人眼睁睁看着包好的饺子没水下锅,除夕也没吃上一顿团圆饺子。儿媳妇羞愧难当自责过度,当天悬梁自尽。大年初一,一家人草葬了亲人,居家逃荒到山西。

缺水给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林县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翻山越岭远道取水吃。

时任县委书记杨贵说,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老百姓吃水的事就是大事,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水源,林县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

工程决定于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亩耕地、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面对资金难、技术难、复杂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质匮乏等重重困难,林县人民没有退缩,树立起“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的决心,开始修建红旗渠。

茫茫太行山,巍巍红旗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王师存,在开凿曙光洞工程中任施工连长,为了施工安全,他每天提前进洞排除险情。当他和其他民工被塌方堵在洞里时,沉着冷静,带领大家从里往外挖实施自救,终于摆脱了死神。为了工程照明,他不仅把自己家里的马灯献了出来,而且还卖掉家里的鸡蛋买来手电,被成为钻洞能手。

吴祖太,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年调林县水利局工作。他一个外乡人,参与红旗渠工程的勘测和设计,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拿出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工程动工后,他担任工程股副股长,夜以继日地工作,依据勘测数据,绘制每项工程的施工图纸,成功解决了青年洞、白家庄空心坝、王家庄隧道等施工难题。年3月2日,在查看王家庄隧道险情时,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二十七岁。

常根虎,在红旗渠工地担任炮手,每天扒山崖装药放炮。他可以根据不同山势,灵活机智地采取放小炮、大炮、拐弯儿炮、平炮、斜炮等多种放炮技术。哪里出现瞎炮、哑炮,他总是不顾危险一马当先前去排除,为修渠大军开路,被称为神炮手。

任羊成,红旗渠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穿过,不时有松动的岩石滚落,影响施工,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带领12名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飞荡,用勾撬除去一块块险石,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一次凌空除险中,任羊城被悬崖上掉下的石头砸在嘴上,三颗门牙当场砸落,横在嘴里,为了不影响工期,他吐掉碎牙,继续工作除险不止。

民工张运仁为了抢救工友不幸牺牲,他坚强的妻子把丈夫的工具保存了五年,当儿子张买江13岁时,他毅然把丈夫遗留下的钢钎铁锤递到张买江的手中,亲自把儿子送到工地,含泪对儿子说:“你父亲当年没有引来水,你要是没有把红旗渠水带回来,就别回来见我。”张买江接过铁锤,牢记母亲教诲,日夜奋战在太行山上。通水那天,他抓起水壶灌了满满一壶水,飞奔到家,跪在母亲面前说:“妈,我把水给您带回来了!”母子俩抱头痛哭。

像这样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像这样的英雄数都数不清。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共有多名英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致残的更是无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千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红旗渠通水了!祖祖辈辈缺水吃的老百姓开心地笑了,他们奔走相告,到红旗渠上共同见证这神圣的一刻。

他们高唱着凯歌“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十年战太行,太行被劈开。引得滚滚漳河水,天上银河落下来……”

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起步蜿蜒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林州大地。引来了幸福水,一切都活了。有了水,粮食产量由通水前的亩产几十公斤增加到多公斤;有了水,过去以耐旱的秋作物为主,转变为以夏季小麦为主,有单一的粮食作物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多种经济物同时并存;有了水,开始种植水稻,林州人从此吃上了大米饭;有了水,万年的荒山栽上了树,生态林、经济林同步发展,形成了松柏林盖山顶、用材林缠山腰、经济林铺山底的林茂粮丰的立体绿色景象;有了水,为发展畜牧养殖业创造了条件,奶牛场养猪场养鸡场都建了起来。林县人民终于笑了!

一渠横绕太行山民族精神动天下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凿出来的生命渠,是一部林县儿女谱写的英雄诗歌。天盖着地,地拖着天,山就是背,背就是山。林县人民用血泪、生命、智慧凝成的精神意志,形成了克服危难的内驱力量,铸就了多难兴邦的民族魂魄,矗立起一座卓然不群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丰碑。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整个红旗渠精神的灵魂。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力军。当时林县有50万人口,其中30万人参与了红旗区建设。红旗渠是我们党依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修渠中的许多经验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党把人民群众形成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修渠的实践中。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和创造精神,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不可能建成红旗渠。

自力更生是整个红旗渠精神的立足之本。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道路自己修,一颗红心两只手;没有工具自己造,自力更生样样有;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捻,没有箩筐自己编……”

据统计,修建红旗渠,自带工具31万件,自制水泥吨,编抬筐3万个,自制炸药吨,自制水桶幅,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工具万元。节省资金.92万元。整个工程共投资.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8万元,占从投资的14.94%,自筹资金.66万元,占85.06%。红旗渠就是靠着自力更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改变了林县历史上“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为林县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胜利法宝。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战天斗地,不折不挠。他们吃住在在山崖,铺天盖地,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民歌《家住清凉宫》:“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毯,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他们喝着“青龙汤”:“早上糠,中午汤,晚上天池泡月亮”。就是靠着“红旗飘飘迎风扬,我们意志坚如钢。哪怕悬崖高万丈,漳不入林不还乡”的艰苦创业精神,靠着“千军万马上太行,人定胜天”的创业精神,才有了“天下第一渠、中国水长城、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些至高无上的称号。

团结协作是红旗渠精神的深刻精髓。每个村、每个组、每户人家都能顾全大局,齐心协力,众志成城,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一个共同的理想,在征服大自然的战斗中凝练出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年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中,咱们国家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凝聚中国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民族彰显。毛主席总结,红旗渠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以说,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死亡人数多人,致残无数。王师存、吴祖太、常根虎、任羊成、铁姑娘李改云……一个个英雄的名字镌刻在红旗渠修建的丰碑上,谱写着无私奉献的乐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英雄,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让我们的水利建设队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鲁迅先生说过:“自古以来,就有民族的脊梁。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

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怕牺牲。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付出的是汗水、是热血,甚至是生命。一部红旗渠工程的修建史,就是一部林县人民无私奉献的辉煌历史。

史蕴春秋润寒暑红旗精神永不老

也许有人会说,红旗渠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其实不然。历史不仅承载过去,更饱含启示未来的智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追溯岁月的长河,审视红旗渠精神,更让人们认识到时间可以流逝,大地可以荒老,只要人类社会还要永续发展,红旗渠精神就永远值得珍惜和传承。

60年代,10万大军战太行,解决了生存问题。80年代,10万大军出太行,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10万大军富太行。新世纪10万大军美太行,10万大军富太行。岁月向后,梦想在前,追梦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显形的外在物质力量,更需要无形的内在精神力量。

这种支撑林州人民脊梁,融入林州人民血脉,历经岁月积淀和风雨磨砺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仅是林州精神,也不仅仅是河南精神,而是中国精神的典范。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给予了红旗渠精神高度评价和赞扬,更是引起各界民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这种精神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红旗渠精神不仅在过去的岁月里大放异彩,而且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熠熠生辉。红旗渠精神青春永驻,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红旗渠精神启迪我们构思未来,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也需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象,实现梦想,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胆识,敢挑重担,敢负责任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亲民爱民的情怀。

在新时代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道路上,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从红旗渠精神中学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能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当年红旗渠的修建既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先例,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甚至有人举报林县不顾群众死活,大搞工程建设。当时因为动用县里的储备粮修建红旗渠,上级派来了调查组,要求建设中的大型工程停工。面对这些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没有爱惜自己官职,他们无私奉献,为了群众铁了心,哪怕丢官撤职,也要修渠到底。正是这种担当精神创造了不朽的契机。

从红旗渠精神中学作风。正人必先正己,群众看领导,党员看干部,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法宝。在十年修渠过程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同民工同吃同住同干活,当面当场解决问题,而领取的补助比群众少,完成的任务比群众多。正像群众们说的顺口溜“党员干部搬石头,群众就有决心搬山头。党员干部流汗水,群众就不怕流血水。”这个顺口溜是党群齐心筑梦的最好诠释,可以说,正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群众同甘共苦,才形成了建设红旗渠的无声无形却具有强大有效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新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务实的作风?

从红旗渠精神中学干净。干净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操守底线人生信条。那时候修建红旗渠的账簿账单,有零有整,清晰可查,收取物资,分类管理,出入有手续,调拨有凭证,月月清点粮食和资金补助,严格按照记工表、伙食表、工伤条等单据对照执行。把纪律作为党管干部的尺子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在红旗渠建设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历时十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分钱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的物资,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为自己谋取私利,这难道不值得当代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吗?

从红旗渠精神中学忠诚。时任县委书记杨贵曾说,如果因为条件艰苦,就嫌弃她,抛弃她,我们怎么能对得起为解放这片土地洒尽一腔热血的革命先烈,如果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总是一帆风顺的,不需要艰苦奋斗,很容易得到,那么还要我们这些共产党人干啥?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班子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情怀,一心一意把老百姓最盼最急最忧的事情做好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修渠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牟取私利,而是要立志解决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用水问题,正是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的支撑,他们才能经受住资金缺乏、施工条件险恶等外部考验和误解,甚至丢官罢职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

10万开山者历时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在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探寻其规律和启示有着重要价值,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历久弥新。

史蕴春秋寒暑,精神永放光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也激励着人们执着地守望精神家园,续航梦想,书写传奇。

让历史告诉未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让精神引领未来,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让信仰托起希望,不负中华民族明天的伟大梦想!

作者风采

孙利芳女,笔名清风明月,喜欢守着一杯清茶,怀揣一颗素心,行走在文字里,游离在墨香中,在温婉文字中寻一方属于自己的青青芳草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g/6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