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一个破茶碗竟卖出1200万天
锔本无言尚能语,
工艺传承却沉重。尽献绝技良苦心,
粹道更望互古诚。
天下第一锔
金色荷叶经络分明,
停在深褐色茶碗边,
池塘、水波、荷花,
宛若一方小小仙境。
小巧的梅花,花蕊娇艳,在壶盖上打转起舞。
瓷器既坚固又脆弱,日常生活中破损碎裂,不忍丢弃之人,便将之拿去修复。
经锔瓷匠人之手,它们便能滴水不漏,继续延长寿命。
这是一种用金属制成的锔钉,把破碎的瓷器,缝合起来的技艺。
但它绝不仅是让瓷器再次得以使用,而是与原先的器物互动呼应,赋予其全新的生命。
年,锔瓷在申报非遗名录时,以「王老邪」的名字命名,
王老邪,原名王振海,祖上为清代宫廷造办处御工,慈禧的御用匠人,世袭康熙所赐斋号「乌龙堂」,世称:天下第一锔。
家族的规矩是爷孙传,幼年时父母双双过世,身为第五代传人,他从小就跟着爷爷「王神手」干活学艺。
四岁立坯,十岁学成,十一岁出师。
家传二十四样、七十二种、一百三十六道独门绝技,勤奋好学的王振海在6年内,就全部学到了。
同龄的孩子都在弹玻璃球、跳房子的时候,他所能来玩耍的,就只有爷爷的锔瓷工具。
跟着爷爷一起,挑着挑子、走街串巷地揽活,一路欢快地哼着:「锔盆儿锔碗锔大缸」。
在当时,锔瓷作为「街挑子」一员,也是被人瞧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当。
但王振海却做得乐此不疲。「我把这些破碎的物件重修于好,也是想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家里的瓷器都很珍贵,坏了之后舍不得扔。任何一样东西,都是能修则修。
一个是惜物之人,一个是补物之人,行走中的锔瓷匠人,将遇到的每一位客人,都看作是一场缘分。
「你来我这,我先给你‘找碴’」
找碴对缝,是锔瓷的第一步。看似把瓷片简单地拼在一起,但要做到「滴水不漏」,也绝非易事。
即便肉眼看起来严丝合缝,倒上水还是可能会漏。
稳稳地托住碗底,对接碎片,先对锐角再对钝角。再用一把小锤子沿着碗边,轻轻敲击以加固。
指甲轻轻略过缝隙,若感到有道,就说明还是不平,还要再来。
对上之后,就要打眼上锔钉了。有的地方把铁丝掐断制成锔钉,而王老邪所属的山东流派讲究手做。
他的锔钉在金属铜中加了百分之十的黄金,
过多少年都不会从瓷器上脱落,
也不会生锈。
在掺金的铜板上,直直地剪下两毫米的一条,再剪成一个个菱形。
后根据两孔之间的距离,将菱形的铜片做成,相应大小的锔钉。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王老邪打孔的工具,就是这把康熙当年微服私访在王家拿过的祖传金刚钻。
钻孔的时候,双腿要不停地上下动,让金刚钻在孔里绕着圈转起来。一个不小心,有可能炸裂或者崩瓷。
上钉必须一次到位,再用小锤子将之敲击严实。
每一个过程,都一气呵成。这些从爷爷那里学来的绝活,早已深入王老邪的肌肉记忆。
几十年下来,他已经锔了将近九万件作品。
其中一件「七合盏」,由六块出自五个朝代五个窑口的五种材质的瓷片组成,目前竞价已经高达一千两百万。
他也曾遇到一个碗,碎成了多片,别人都觉得这肯定修不好了。他愣是花了三个多月,一片一片锔好。「这正是锔瓷的价值,不在于钱,而是修补的用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瓷器不再是百姓的奢侈品。当锔活比买一个新的更贵的时候,作为谋生行当的锔瓷,也就逐渐黯然失色。
为了不让这门手艺消逝,王老邪打破了祖上,「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他花了五年的时间,实现用牙钻在瓷器上钻孔。大大提升了钻孔的速度,一分钟可以钻二十到五十个孔,同时还避免了崩瓷和炸裂。
甚至还在综艺节目中,展示锔瓷步骤。
《非凡匠心》首期,张国立邀请张铁林、王刚,一同体验王老邪的锔瓷神技。没有什么比手艺,和手艺的传承更重要。「不能在我这儿断了。」
锔过的瓷器若有损坏,还可以再次修复,一层又一层的时光,就这样在瓷器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锔钉不止是修补瓷器,还成为一个纽带,把瓷器上传承的情感,又一次联系起来。
「这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获得感悟,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自我修行的一次圆满,内心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喜悦。」
用心之致,破镜也能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