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高邑县城旧街
李小杏
高邑县城的旧城大街是解放前高邑县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是高邑大集商贸交易的集散中心,临街商铺都是板搭房。除老居民户自营或出租的门店,大多都是大乡绅大财主李塾乐的产业。南头牌坊西边一段是地主李广玉弟兄的家业(从现在自来水公司往南至兴华路)。解放后归为国有,原经营者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了国营和县办集体单位的正式职工,蒸馒头的、卖饭的、杀锅的、染坊、笼羅店.皮革店、药店、修表的、镶牙的、剃头的、修车的、银号、当铺、粮油店、裁缝店、布衣店等等。早前街道也窄,过集两边的洋布棚一个连一个,叫卖声此起彼伏,熙熙攘攘,想过人根本挤不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丁字街路北拐角处建成百货公司,米根同.、东关的菊那一批人是售货员。是当时高邑乃至临近几个县光顾的大商场,路东酱园还沿袭了旧时作坊,把式老西姓苏,大个大牙大嗓门,说话总是跟喊一样,小孩进店都得躲到大人后边。丁字街口有个石狮子,一人多高,腿下能钻过小孩。门店的女儿墙上都写(水泥划的)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抓革命促生产”等大字标语,都是高邑书法名家孙垦的字体。
南桥头最热闹,护城河上的木桥在县第二届各界人代会上有代表提案修整,县财政拨款六百块钱承修,六十年代初木桥拆除。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沿旧城墙修了高宁(高邑至宁晋)公路,宁晋县的马车叮当不停。
马车队每天把车住到宋家前边的马路边上,去饭庄吃饭,拾粪的就像动物世界上的鬣狗一样在一边等着,马一撅尾巴拾粪的孩子们就抢着把铁锨接到马屁股下,你压我我再压住你,捅到马屁股惊的马弹跳嘶鸣。还有的是马在停歇时就把那个东西放出来消遣,淘气的孩子拿弹弓打,惊的马队躁动不安。
拖拉机日夜奔忙,大多是拉煤,一早一晚通过,扒拖拉机偷煤的随时出现。自从通了公路,高邑大集更活跃了,辐射远近百里商客。卖饭的小吃一家挨着一家。桥头有两个茶馆,路南是刘秀增和郝九伙开的茶馆,路北东边是王三刚的茶馆,每天茶棚下都是满满的,都是多年的老伙计,谈天说地好不热闹。火炉能坐七八个壶,叫水的添座的,吆喝不停。
路南的东边早前是大撅子和徐喜师兄弟开的理发店,公私合营大撅子去车站理发馆理发了,就把家搬到那里。路北是护路的拐记子弄了个小屋,理发拾粪维持生活。桥头的西北角是韩老拔的家,墙外用房渣板垒了几个台子(饭桌),卖饭的谁占多少给个钱。桥头出摊的常客有两个钉鞋的,一个是寺家庄的黑虎儿,一个是丑他爹王来子。钉鞋是个来钱的买卖。黑虎不修边幅,肥賊烂胖胡子拉碴,是个乐天派,闲下来就拉胡琴唱两句,旁边放着纸包的死猪肉,不时拿针锥插上一块放到嘴里。多的时候他的孩子他的丈人等着要钱。王来子的钉鞋摊也好招人,听他讲些荤段子。后来黑白铁老夏也出摊凑热闹。
三刚茶馆和老张镶牙店中间有个往东通向宋家的道,后来盖了一间房子,北关的秋景子在那儿打铁(就是现在小饭馆)。张春华北边是服务公司的理发店,荣改刘棒儿他们那期人,王茂新他爹是经理。再北是郭胜德家的大门洞,赵县贤门楼的暖小鸡的王一合,就是东南关三队的王志英王志明他们住在那里。再北边解放前是笼罗皮革店,就是傻帽家。皮革是辛集姓张的,解放后有个小子当兵去了,四小子寻了东南关郭家媳妇,留在高邑,其他都回老家了。老段是个买卖人,卖线子小杂货。南马道成了武家巷,生产队时期他们过的很滋润。过了牌坊是国营修车铺,有个老师傅叫王冠英和老段的亲家老程,年轻的是薛风祥他们。二马道北边是城关供销社(路东社)。张罗锅.糖球李.张景录…布袋社在三马道北边,印刷社最早在那里。再北就是酱园了。那一截有个修脚的管拔牙,赵县的江湖大牙。酱园门口的大槐树下常有一个修秤的,非常熟练快捷。
从丁字口路西往南,北关的修钢笔的出摊。老周老贾的药店。王大偶弟兄的家,早前王家卖颜色儿.雪花膏。后来城关副业摊占了一阵子。门店修收音机的老牛.修手表的老张。再南是城关铁货店(现在的自来水公司)。王华亭的卤鸡养活了一大家子。牌坊底下过去是财主李广玉家,后人有大恒二恒、恒珍、珍子…。过集时西林打锡壶,修锁子配钥匙的常占。再南就是南饭庄了。解放前来高邑卖馒头的新河的柏氏弟兄和姓侯的是公私合营落到服务有公司的。饭庄的苗蕊最引人注目,像个肉球,经常有人开玩笑逗乐,赶集的人也凑着看热闹。后边杀锅有个河村的拐子和西街的老秦(秦色).老侯,坐到政协主席位子的陈金锁也曾在杀锅起的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6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