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卫车轮滚滚
KUNLUNWENXUE
微刊
第22期(总第期)
云卷云舒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优取稿车轮滚滚
文/马文卫
在车行,在造车业中,消除马达的隆隆声,是历代造车技术的重要课题,这项工艺一直发展革新到现在,一辆小轿车从你身旁一闪而过,只留下一种轻轻的响声,象春燕从头顶飞过,象蛇从身边溜走。于是人们想到了震耳欲聋的大卡车,想到了震痛心尖的拖拉机,也想到了齿牙钻骨的拉拉车轱辘声。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们只要闭目稍一怀旧,耳边就会响起拉拉车“吱儿咕儿”的声音,这种“吱儿咕儿”的车轮声伴随着上世纪许多乡下人淡淡的童年。
天地间阴阳更替,昼夜开始交接的时候,这种“吱儿咕儿”地声音就在巷道里响起来。尤其是冬春两季响声更大,十月拉捆子,十一月上公粮,十二月到来年的四五月,没完没了的拉筏子抬毛灰,还有从饲养院往农田里送家粪。“吱儿咕儿”的响声在这几个月里没有中断过,响得人们都作了耳茧!
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摩擦声,是最简化的象声词,是拉拉车的刹车声。刹车叫“刮木”,是一块厚板用绳子固定在车轮钢圈边,需要刹车时车户用手或脚绷紧绳,刮木就会紧勒钢圈可以减速,甚至让车嘎然而止。刮木多在坡下使用,刮木干了,就有响声,浑厚的、尖利的、刺耳钻心的、狼哭鬼叫的,象什么都有,然而,作为穷乡僻壤的新生事物,人们从来没有厌烦过,“吱儿咕儿”总是带来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欣赏不够的天籁般的音乐。
能发出这种声音飞牲力车当地叫拉拉车,又叫皮车,是几百年青海乃至大西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门源农村,上世纪这种胶轮的出现,算是一种车史上的飞跃,一种进步,一种富有。在这之前,浩门河两岸的乡间土路上来往的先是木车后是铁车。
而庄子巷道里时而有手推车出现,尤其到春耕大忙季节,一辆辆手推车被人们从家院里请劣来,参与往耕地运输家粪的任务。那时候大多数人家都有手推车,这是农家必备的一件生产用具,它取代于背斗而产生,用推车从畜圈、灰圈往外推家粪,或从外面往里推土填圈,比背斗揹就省时省力,干净卫生,工效翻番。
除了马乘牛驮,木车作为陆地上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慢慢人类长史并没有轻而易举地抛弃木车,直到人类进入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多年,木车仍然歪着身子,扁着车轮,拖着格子车盘,拉着几乎从来不知道啥叫颠簸的乡里人,在乡村的“川”字形土路上谱写春秋。
马车是与“川”字形土路相辅相成的,在山区、在草原、在平地里,凡是有车路都呈现“川”字形,平坦的地面上,中间一道马蹄印迹,两边的道是车轮碾出的深槽。一辆车走过,所有的车照跟,“前车之辙,后车为鉴”,“前轱辘走了渠,后轱辘不沾泥”,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后来不知是木车太费轮子,还是钢铁材料在农村日益广剩了,“川”字形土路上出现了铁车。说是铁车,名不副实,叫之有愧。铁车较之木车,只是多了车轮子外沿那一圈铁皮和那一绺拳头大小的蘑菇铁钉。然而就这装扮,铁车阔气多了,也结实多了,木车常有散轮子的情况,因为木车车头到辐条,从辐条到辋子,都是木材制作的,都是挖眼卯套卯,然后粘胶钉楔做成的,若不及时抢修,车轮滚久了,尤其那一圈辋子在车路的泥浆里泡上几回,胶湿楔松,冷不防辋子脱落,车轮散架,翻车受损。
痛定思痛,人们就有了新招,木轮的辋子外沿箍一个铁圈,钉一圈蘑菇铁钉,车轮就结实多了,能多拉快跑,留下一路风采。
铁车原来是军用车,早在春秋战国狼烟滚滚的战场上,曾经闪现过这种铁车的影子,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后,火炮一出现,这种铁车就充当了炮车,历经腥风血雨。铁车用于民间的史时很短暂,在门源一带也就那么二十几年。
当然,拉拉车优越得多,那充气的胶轮胎,那锃亮的钢圈,那坚硬的铁车轴,再配置一幅“大尾巴”镶板车棚,面积比木车大两三倍,架三套、四套大骟马,那就是一个村子的显摆,一个生产队的装饰。
在大集体那阵儿,赶马车是一种荣耀,是一种令人羡慕的事儿,“车户”的职业仅次于村干部尤其是赶拉拉车的车把式,要经过生产队干部认真物色,基本条件是体强力壮的青壮年,识马性、吃苦、勤快、机灵。赶拉拉车在当时的乡村里如同开火车、开飞机一样自豪。你看那掌辕的大骟马和拉梢子的尕骒马们,笼头上拴着绸子,耳尖上扎着穗子,脖子上系着铜铃,尾巴上绾着绣球,再看那赶车的长鞭,几根几米长的细竹竿拧成的鞭把最下端,缠着黑胶皮,握在手中绵软舒适很有力度感,鞭把中间到顶稍,间隔式的扎着五色胶带皮线,牛皮编制而成的鞭稍同鞭把长短相仿,鞭稍的上半截连一束红线穗子,下端末稍扎一束用狗皮制作的专用响穗。
甩动长鞭是车把式的一种兴头,也是一种为人谋事的标志。人干练、精巴(有精神),车鞭也做得受看受用,很艺术化。
骑马看鞍子,赶车用鞭子,不会甩鞭,就很难把马车赶好。甩长鞭是一种技巧,那善甩长鞭的车把式,甩鞭稍技艺相当高超,他将长鞭往空中那么一甩,再反转猛一折,空中就“啪”一声炸响,他要打拉稍马的耳尖绝不带掌辕马一根鬃毛。据说有的车把式过去驱车过街,那鞭稍甩的能从两旁的货摊上叼到零星小货,能从果树上揪下来果子。
电影《青松岭》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向前方》中这样唱:“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衣呀赶起那个大车走出了庄哎哎咳呦……这首歌就产生于这一年代的背景之中,唱的就是赶车人的快活和自豪。
曾一度拉拉车在乡村颇受青睐。就那“吱儿咕儿”的尖厉响声,人们有时候也当成一种受听的乐声,最终留在这一代人难忘的记忆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拉车是生产队大集体农耕和人们生活的主要运输工具。一个生产队就有七八辆,几十辆皮卡,长长地一个车队,赶在一起走大路,宛如一列缓行的火车。车队行至下坡,车把式们先后拉紧刮木绳,于是一路“吱儿咕儿”声,像秋天空中乱了阵的雁鸣,庄稼人一生中的喜怒哀乐全含在这种别样的乡路交响曲里。
过了二三十年到了公社化的中后期,农村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轨,集体副业已被社队干部们时时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