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百年瞬间春秋原油价格百年史上

注:本文引自光大石化化工裘孝锋团队深度报告

沧桑百年瞬间春秋

——原油价格百年史

随着伊朗原油禁运逐步生效以及委内瑞拉国家治理的失败,预期到年年底,全球原油的剩余生产能力将回到历史的低点。原油价格新的一轮周期将拉开新的序幕。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有必要回顾一百多年来原油价格的起伏,探求其变化规律以及背后的影响因素,总结经验。

◆波澜壮阔的两轮原油价格大周期。

从石油真正全面渗透入现代经济和生活中开始,我们经历了两轮原油价格完整的周期:第一轮是-年,高点是在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第二轮是-年,高点在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两轮大周期,时长分别在35年和30年,其中价格大起大落的时长分别为15年和17年,长周期的属性一览无遗。

◆原油大周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供过于求,原油价格低迷,刺激原油的需求增长,当需求逐渐赶上有效供给后,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同时,OPEC组织为了应对原油价格的低迷,将会试图通过限产来促进价格的回升。往往原油价格的每一轮大周期,对应着一个大的经济体的全面工业化。

第二阶段:由于原油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并且诱发原油生产商大规模的资本开支。由于资本支出到产能形成所需要的时间长达5-8年,其间必然伴随着新增产能边际成本的飙升,形成原油价格和边际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此外,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地缘政治事件的频发,更是加剧了原油价格的暴涨。

第三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直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并且触发高通胀,使全球经济减速,需求更是进一步放缓。此外市场努力寻找可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了原油的需求。加之投资建设新产能又进一步增加了供给,需求/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将逐渐减弱,价格逐渐平稳。

第四阶段:随着新增产能逐步投产,整个原油市场走向供过于求之后,原油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大,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往往会在这时宣布减产来支持价格,但是OPEC以外的产能不断增加,OPEC组织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不断减少,当市场份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OPEC组织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启动增产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战略,价格将出现剧烈的下跌。至此,一个完整的价格周期完成。

◆与其他大宗商品显著区别的是,地缘政治也是影响油价最为关键的一大因素。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年的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年的海湾战争、年的伊拉克战争和年的利比亚内乱也带给油价巨大冲击。

◆原油价格受金融市场的影响也很大。

年3月30日,WTI原油期货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自此以后原油价格的走势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年以后,大宗商品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成为众多养老基金新的一项主要投资。此外原油以美元标价结算,因此美元汇率的变化也成为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

目录

1、油价百年三个阶段两轮周期

1.1、历经三个阶段,石油价格体系不断演变

1.2、波澜壮阔的两轮油价大周期

2、近代石油工业的起源(年以前)

2.1、第一口现代化油井,开启了现代石油产业

2.2、技术进步与“纺锤顶”油田开发

2.3、寡头垄断时代:标准石油公司的兴衰

2.4、石油新兴市场陆续出现

2.5、石油工业发展出现新转机

3、“石油七姐妹”垄断时代(-年)

3.1、工业革命对石油工业的推动(-年)

3.2、石油中心转移(-年)

4、OPEC主导油价时代(-年)

4.1、OPEC建立,产油国走上国际舞台(-年)

4.2、第一次石油危机(-年)

4.3、第二次石油危机(-年)

4.4、石油价格战爆发(-年)

4.5、海湾战争爆发(-年)

5、亚洲崛起与金融危机(-年)

5.1、期货市场建立,价格发现功能日益明显

5.2、亚洲石油需求强劲,成为全球新的增长点

5.3、亚洲金融危机爆发,OPEC决策失误引发油价深跌

5.4、石油行业兼并风潮,“七姐妹”化身“六巨头”

1

油价百年三个阶段两轮周期

从年第一次通过技术开采石油开始,石油便作为重要的原料逐渐进入人类的视野。石油的第一次广泛应用是照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人造照明物质的需求。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能享有的最佳照明手段是在动物油或植物油中加一根灯芯,当时质量最高的照明物质是抹香鲸油。此外,还有润滑的需求,机器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动力织机和蒸汽印刷机的使用,对于这些机器来说,猪油等常用润滑剂造成的摩擦太大了。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企业家从煤里面提炼照明物质和润滑油,为后来的石油革命奠定了基础。

年8月27日,美国人艾德温·德雷克借鉴盐井钻井技术,以蒸汽机为动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开采出石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机械化钻井、机械化采油的油井,被公认为开启了现代石油产业。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将从石油中提炼的煤油推向了市场,获得了市场极大的欢迎。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从年的45万桶提高到年的万桶,石油在市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将煤提炼的油和其他照明物逐出市场。

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光明。年已有25万只灯泡投入使用,年已经达到万只。电灯的广泛使用严重威胁着石油工业,但通向一个新的市场大门打开了,那就是内燃机的大规模使用。

年,德国工程师尼古拉斯·奥托发明了四冲程内燃机,这种四冲程工作循环被命名为“奥拓循环”。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好友迈巴赫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往复式汽油机。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利用汽油机制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从此,内燃机作为稳定的动力输出单元,被广泛运用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年,亨利·福特推出了T型车。这种普通民众消费得起,并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不仅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还促进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美国汽车销售量年超过万辆,年超过万辆,并在年超过万辆。

内燃机带动了汽车行业的长足发展,在军事领域,内燃机也取代蒸汽机成为了飞机、坦克以及战船等的主要动力单元,这在一战二战中表现尤为明显。在一战中,石油的战略价值已初步显现出来,由于石油燃烧效能高、轻便,对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内燃机取代了战马和烧煤的机车,石油也确立了作为国力因素之一的重要地位。大战期间,石油和内燃机改变了战争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海、陆、空机动作战的基本含义。陆地上,年索姆河战役中首次使用了坦克,以防御为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内燃机在战争中的一个新领域——空战中的影响更加引人瞩目,莱特兄弟年首次飞上天空之后,飞机立即被投入军事用途,军用飞机最初用于侦查,接着用于配合步兵作战的战术轰炸。海战中,英国战前强迫皇家海军改用石油是明智之举,这使英国舰队相对于用煤作燃料的德国舰队取得全面优势:活动范围更大,航行速度更快,燃料补充更方便。

在远东和欧洲,石油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局都至关重要。日本攻占东南亚的目的在于攫取当地的石油资源;希特勒入侵苏联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然后进军伊朗、伊拉克获得其油田。如果得不到苏联的石油,德国就无法继续作战。事实证明,石油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美国在石油产业中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保证了二战的胜利。

在20世纪的化学工业中,基于石油化学的聚合物技术和产品的出现是最重要的突破性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和60年代的聚合物革命就是以石油为原料,利用新技术把石油变成了塑料,大量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塑料和石化材料代替了各种传统材料。

借助石油的力量,人类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电气化时代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经济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形态和生活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石油大规模的开采,科技难以有如此大的进步,人类社会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造如此多的财富。

石油为人类带来财富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战火与纷争,从二次世界大战、年海湾战争,到年伊拉克战争,为了维护自身的能源供给安全,各国或明或暗勾心斗角,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产油国与消费国因为利益分配明争暗斗,消费国主导的低油价带来了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腾飞,OPEC产油国以油价为武器引发的石油危机则导致了长达10年的经济滞胀。

历经三个阶段,石油价格体系不断演变

自有石油价格记录的年以来,石油价格体系的演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石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美孚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英荷皇家壳牌公司、德士谷、海湾和雪佛龙)垄断市场,到OPEC成立后主导定价,再到多元定价时代,每个阶段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年的百年时间是跨国石油公司“石油七姐妹”的垄断定价时代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均受美国和西方跨国石油公司控制。作为这一时期石油价格的主导者,“石油七姐妹”通过自身强大的力量垄断了世界石油资源及市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自年开始的近十年时间,是石油市场的初期,由于原油产量相对较低,整个产业刚刚起步,市场处于自由竞争的阶段,原油价格波动较大。但在此过程中,石油四大巨头——诺贝尔石油公司、里海和黑海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相继成立。至此,在年之后,石油市场开始逐步演变为由西方跨国石油公司为主的寡头垄断模式。

年标准石油公司解体后,其分离出来的三家大公司加上另外四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极大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被统称为“石油七姐妹”,这七家公司瓜分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油田以及炼油厂,世界石油卡特尔初步形成。在这一体系下,“石油七姐妹”成为定价的主导者,油价长期处在低于2美元/桶的水平。

年9月OPEC组织成立后,油价体系进入由OPEC主导的时代

OPEC国家拥有全球绝大多数的可采石油储量以及近一半的石油产量。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成员国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联合起来对抗西方跨国石油公司,逐步夺回了石油定价权。

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巴格达成立。在成立初期,OPEC组织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有限,油价依然维持在2美元/桶左右的低价水平。

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各产油国为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并减产,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在这期间,油价暴涨,从2美元/桶上涨至11.5美元/桶,OPEC开始拥有了绝对定价权。

年底,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自年12月26日至年3月4日,伊朗停止全部石油出口,石油价格从14.0美元/桶猛升至年的31.6美元/桶。

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又造成伊拉克和伊朗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世界石油供应的严重短缺,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在年进一步上涨至36.8美元/桶。

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随着清洁能源的出现,OPEC市场份额降低,油价开始回落。年,油价又经历了一次暴跌。其原因来自于OPEC试图通过价格战来重获原油市场份额。这一年,油价由年的27.5美元/桶跌至14.4美元/桶,跌幅近50%。

年9月海湾战争爆发,由于伊拉克和科威特是主要产油国,世界石油供给突然减少-万桶/日,油价急剧上升,从年的18.2美元/桶涨至23.7美元/桶。

年之后,国际油价开始进入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时代

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OPEC产油国原油产量不断增长以及替代能源的出现,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减弱,国际油价变为由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等共同决定的市场定价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原油期货市场的建立,石油贸易开始了以基准油为参照,以期货市场为主导的定价体系。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日益显现,油价也开始降低。

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年危机更是蔓延到了俄罗斯、巴西等国,受此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量大幅下降,再加上OPEC国家不适时宜地增产,油价进一步下跌至12.7美元/桶,达到了过去20年的低点。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油价恢复到年的28.5美元/桶。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激增,以及世界几大油田产能开始下降,石油供不应求,油价一路走高,到8年油价水平已涨至97.2美元/桶。然而,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波及世界,8年后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石油需求萎靡,油价暴跌至61.6美元/桶。

年,全球经济开始复苏。随着OPEC的减产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石油的供需逐步平衡,为油价上涨创造了基础。到年油价水平超过美元/桶,至.2美元/桶。

年,美国页岩油的出现又一次冲击了石油市场的供需结构。在OPEC石油与美国页岩油的市场份额争夺中,石油供应过剩,油价开始大跌,仅年下半年跌幅已超过50%,到年油价水平已跌至43.7美元/桶。

年12月OPEC的主要成员国达成减产协议后,相关国家的执行率较高,随着年两次OPEC维也纳会议对减产协议的不断延期,加上OPEC一些成员国因为意外因素导致石油产量下滑,实际减产效果超过预期,国际油价水平也随之不断攀升。

波澜壮阔的两轮油价大周期

从石油真正全面渗透入现代经济和生活中开始,我们经历了两轮原油价格完整的周期:第一轮是-年,高点是在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第二轮是从-年,高点在年,其中价格波动的大起大落是在-年。两轮大周期,时长分别达到35年和30年,其中价格大起大落的时长分别为15年和17年,长周期的属性一览无遗。

我们根据原油价格波动的历史情况、总结规律,原油价格的周期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较多的过剩产能存在,使得原油价格保持低位,从而刺激了原油的需求增长,当需求逐渐赶上有效供给后,推动原油价格开始上涨。同时,饱受油价冲击的OPEC组织为了应对原油价格的低迷,将会试图通过限产来促进价格的回升。往往原油的每一轮大周期,对应着一个大的经济体的全面工业化。

第二阶段:由于原油供需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并且诱发原油生产商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当原油价格大涨时,原油生产企业的利润攀升,手上持有充沛的现金并且预期原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将寻找着更具利润的机会去扩大其生产规模。由于资本支出形成产能所需要的时间长达5-8年,其间必然伴随着新增产能边际成本的飙升,形成原油价格和边际生产成本的螺旋式上升。此外,这个阶段往往伴随着地缘政治事件的频发,更是加剧了原油价格的暴涨。

第三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直接抑制了需求的增长,并且触发了高的通胀,使全球经济减速,使得需求进一步放缓。此外市场寻求可替代能源将进一步降低原油需求。而与此同时,投资建设新产能将增加供给,需求/供应之间的不平衡将逐渐减弱,价格逐渐平稳。

第四阶段:随着新增产能逐步投产,整个原油市场走向供过于求,原油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大,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往往会在这时宣布减产来支持价格,但是OPEC以外的产能不断增加,OPEC组织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不断减少,当市场份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OPEC组织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启动增产降价争夺市场份额战略,价格将出现剧烈的下跌。

与其他大宗商品显著区别的是,油价同时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比如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和年的两伊战争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年的海湾战争、年的伊拉克战争和年的利比亚内乱均给油价带来了巨大冲击。

细数历次地缘政治冲突事件可以发现,政局动荡或战争爆发都将影响原油出口国的产量与运输,引发全球原油市场的供给紧张,带来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

年1月里根终止了原油的价格控制,价格控制逐步转为市场定价。年3月30日,WTI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上市。原油价格的走势受金融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年以后,大宗商品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成为众多养老基金新的一项主要投资。石油市场增加了很多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商品指数基金等。这一趋势的高点是8年2月份美国最大的退休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宣布他们将期货商品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种类,计划将期货商品投资增加16倍。

由于在国际贸易中,石油以美元标价结算,因此美元汇率及美联储相关的货币政策也成为了影响油价的重要因素。当美元升值时,原油价格有下跌的压力,而美元下跌时,原油价格将面临上涨。

2

近代石油工业的起源(年以前)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现代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科技的发展使大规模的原油开采和炼化成为可能,原油的用途以照明为主。

第一口现代化油井,开启了现代石油产业

年12月31日,乔纳森·埃弗勒森和乔治·比斯尔成立了宾夕法尼亚岩石油公司,是美国乃至世界的第一家石油公司。年3月23日,公司重组并更名为赛尼卡石油公司,艾德温·德雷克成为股东之一。年8月27日,艾德温·德雷克借鉴盐井钻井技术,以蒸汽机为动力,自己设计建造机房和井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打出石油,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机械化钻井、机械化采油并机械化控油的油井,被公认为是开启现代石油产业的里程碑事件。

德雷克发明的机械冲击钻设备简单,起下钻方便,依靠冲击作用破岩。年4月,第一口自喷井成功,喷出的油达到0桶/日的惊人数字。此后,大量资金和人力被投入到石油产业,带来原油产量的第一次飙升。宾夕法尼亚西部的产量迅速增长,从年的45万桶提高到年的万桶,然而市场开发的速度赶不上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原油价格从年1月每桶10美元跌到了6月的50美分/桶,到年底又降到了10美分/桶。如此便宜的价格使石油在市场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将煤提炼的油和其他照明物逐出市场。需求逐渐赶上了供应,油价逐步回升,年又回到了4美元/桶,到年回到了8美元/桶。美国原油日产量由年的不足千桶每天,到年已增长到57万桶/日。石油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能源需求增加、钻采技术发展和油井管产品技术发展共同驱动下实现的。

原油的交易逐渐兴起形成了非正式的石油交易所,买卖双方可以会面并商定价格。19世纪70年代起,在泰特斯维尔、油城、油区的其他地方出现了更正式的石油交易所,可按照“现货”、“正规”、“期货”三种方式买卖。(注:“现货”买卖,要求立即发货和付款;“正规”销售,要求交割在10天内完成;“期货”合同,规定一定数量的油将以某一价格在商定的时间内售出。)

在这一时期,原油的主要产品是照明用的煤油,而汽油和重质油作为副产品因为没有合适的用途并未受到重视,因此便成了难以处理的废料。美国人萨缪尔·M·基尔被称为炼油业的创始人,在詹姆斯·布思教授的帮助下,制造出美国第一只蒸馏釜,他应用蒸馏的原理对原油进行加工,生产出石油产品。年,美国的总炼油能力达到了桶/日(约30万吨/年)。年,第一船煤油出口到欧洲,这标志着石油工业一开始就是国际性产业。到了19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煤油出口占到全部美国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和开采石油,例如俄罗斯、墨西哥、委内瑞拉、波斯(今伊朗)。这一阶段美国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年产油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90.7%;年产量为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60%;年产量达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42.7%;年,产量达到万桶,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64.3%。

技术进步与“纺锤顶”油田开发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原油产量相对还是比较低,整个石油产业也是刚刚起步,但一系列技术就是在这个阶段被发明并投入运用,并为日后原油的大规模开采、运输、炼化打下基础,例如管道运输技术以及旋转钻井技术。

原油的运输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起初人们用木桶盛油,用马车托运,但成本很高,运费约为2.5-5美元/桶。萨缪尔·赛克尔在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输油管线,输送量达到桶/日(约00吨/年)。这种采用木制管道运输原油的方式,使运输成本从马拉原油的2.5-5美元/桶,降至1美元/桶,于是宾夕法尼亚很快就布满了短程输油管线。年以后,大量长距离大输送能力的管道投产,进一步提高了原油运输的效率。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纺锤顶”油田的开发中,旋转钻机技术被投入使用,并进行了几次技术创新的实践。其中旋转钻机变间歇钻井为连续钻井,极大提高了钻井效率;用泥浆代替清水做钻井液,减少坍塌;周期性的冲洗井下,以利套管下坐;发明回压阀,钻穿气层。在不断的创新型尝试后,一名叫安东尼·卢卡斯的工程师打到米左右的深度并打出了“世界第一口特大高产井——卢卡斯井”,产量达8-10万桶/日,相当于当时美国日产量的一半。之后又有6口特高产井在纺锤顶油田被发现,其日产量几乎等于当时全世界石油日产的总量,直到年底,“纺锤顶”一共投产了口油井。

相关配套设备及技术的大量发明推动原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年,贝克石油公司创始人卡尔·贝克发明了贝克公司的起家产品:贝克套管鞋。年,霍华德·休斯发明了牙齿钻头,是旋转钻机在任何地层条件下都拥有比顿钻高得多的效率。以上两家公司在年合并组成了世界三大油服公司之一:贝克休斯(BakerHughes)。

受益于“纺锤顶”的成功,一批日后名扬世界的大型石油公司发展起来,包括“石油七姐妹”之一的海湾石油公司、德士古公司、太阳石油公司等。

寡头垄断时代:标准石油公司的兴衰

年,美国内战结束,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经济、狂热投机、激烈竞争以及联合和垄断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石油产业由混乱无序的自由竞争,逐步演变为寡头垄断的极度集中模式。在此过程中诞生的四大巨头,其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包括俄罗斯巴库油田起家的“诺贝尔石油公司”,罗斯柴尔德家族建立的“里海和黑海石油公司”,英国壳牌运输和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合并而成的“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以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OilCompany)。

标准石油公司时代(年1月10日-年)

年1月10日,以约翰·D·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为首的5个人在俄亥俄州创建了股份制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OilCompany)(以下简称“标准公司”),洛克菲勒没有盲目跟风进行原油开采,而是看准了炼油业,扩充设施,保持和改善质量、坚持控制成本并持续兼并收购其他炼油厂,以至于当时公司控制了美国炼油业1/10的市场份额。年,洛克菲勒提出将所有的炼油业形成联合体,让炼油商和铁路商联合成卡特尔瓜分市场,并因此爆发“石油之战”。到年4月,石油之战平息之时,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炼油业和重要的炼油厂,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集团所有者,洛克菲勒也被称为“石油大王”。

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时代(年1月2日-年)

年,随着“标准石油公司托拉斯协定”的签署,标准石油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托拉斯”和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合并了40多家厂商,标准石油公司控制了美国95%的炼油能力、90%的输油能力、25%的原油产量,并且至少有90%的出口煤油是经过标准石油公司之手的。标准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了垄断。

标准石油公司的崛起和壮大,不仅影响着石油产业,同时也改变了当时美国的经济格局。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重视推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进入托拉斯后向股份制转变,并开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机制一直持续到年,公司在垄断过程中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各个行业竞相模仿这种垄断组织形式,大部分的美国经济被掌握在这些垄断组织手中,当时一位新闻记者塔贝尔开始了标准石油公司的调查,并刊载系列文章达24个月,后于年11月印成书出版,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史》,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6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