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牙小树地球旅行记
文字是树妈写的,照片是树爸拍的,来自IPHONEX手机拍摄。
小树人生中第一次看牙,我比他紧张。
我知道他即将面对什么,他不知道。
在这之前,我没有跟他渲染看牙的恐怖,也没安慰他看牙很轻松,只是给他看了小猪佩奇有一集牙齿检查的动画片,大概熟悉一下流程。
还有之前要求他刷牙的时候,跟他说过,妈妈不喜欢看牙,因为很不舒服。
在《游戏力》书里,科恩提到过一个“镇定的第二只小鸡”的实验。
说的是小鸡受到外界惊吓时会以“装死”应对。
当它醒过来,如果看到旁边其他的小鸡也在“装死”,就会默认危险还在,闭上眼继续。
如果看到旁边其他小鸡悠闲的散步,就会认为危险已经解除,安心的恢复正常。
实验中,对着镜子装死的小鸡,持续时间最长。
所以,我想做小树在看牙这件事上的“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无论即将到来的是什么,都坦然面对就好。
我知道,关于看牙的所有恐惧和记忆,都是属于我自己的。
我小时候好像看过很多次牙,而且很多都是露神经的牙。所以一听到小钻头的声音就生无可恋。
难为我妈妈一次医院,医院看牙。每次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耳边响着电钻声,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家孩子,我绝对不回去口腔科——我妈肯定也是。
终于轮到我了。
小树有6颗龋齿。(在涂氟之前一颗都没有,涂了之后一下子有6颗,WTF?真让人问号黑人脸)
在幼儿园帮助预约一个多月之后,终于等到海淀妇幼的通知。
爸爸妈妈陪着,来到口腔科。
对小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
张大嘴巴检查一番之后,医生让他去拍片子。
第一次,嘴巴里被塞上又大又硬的东西,小树难受又不敢反抗,默默开始抽泣。
我见状赶紧上前倾听他:
“嘴巴里面放了东西,特别不舒服是吧。妈妈知道,咱们坚持一下就好了哈!”
同时,我心里暗自担心:这只是拍片子就吓成这样,真上小钻头他得什么样啊?
现在再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我觉得小树当时主要是陌生和害怕,这种感觉他没有体验过,妈妈也没有预报过,那么硬又大的东西塞在嘴巴里不可以动,他是被“阵势”吓到了。倒不一定真的有那么难受。
在妈妈爸爸的鼓励下,小树一直坚持着,拍了4,5张片子,然后被妈妈抱着安抚一会。
开始刷牙。
医生给涂了红色的颜料,说必须把牙齿刷干净。
小树乖乖配合。医院楼道,一边说着话,一边看着科普录像,周围是很多刷牙的小朋友。
漫长的等待中,碰到了同来看牙的小树的幼儿园小朋友欣欣。
我鼓励小树“把你的书和欣欣一起看吧”,小树反而走掉了。
我去和欣欣爸爸聊了一会,把看牙的流程跟欣欣说了说。
大人散开之后,小树居然自己拿着书和玩具跑去找欣欣,两个小朋友先是一起看书,一会就在楼道里飞来飞去,嬉笑打闹。
小树当爸爸,欣欣当妈妈,让我做宝宝,然后他们一起给我做饭吃。
两个小朋友设计的游戏情节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娱乐性,他们两个却乐此不疲,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真的同龄的孩子才有自己相同的语言,这是家长无法替代的。
而且,家长的“督促”无法浇开“友谊之花”,“自觉自愿”才会。
我特别开心小树遇到了小朋友,这样欢乐的游戏,能帮助他们释放很多陌生环境和看牙引发的紧张情绪。
大笑的时候,大脑分泌的很多荷尔蒙,能够帮助我们感觉到放松,镇定,自信,有力量,而且能够为大脑的发育提供理想的化学环境。好开心他们在口腔科的楼道里,送了彼此这份大礼。
看着两个孩子,树妈露出了“老母亲”的笑容。
扩音器再次响起小树的名字,我知道要“动真格”了。
走近医疗室,隔壁床上一个5,6岁的女孩正在发出凄厉的哀嚎,她的身体弓成大虾,被三个膀大腰圆的女护士按着。
“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要是再不张嘴,就要绑你了!”医生们显然也被折磨的筋疲力尽了,声音里带着汗水和疲惫。
“我张嘴,我张嘴”,女孩哀求着。
……..
小树的医生看了片子,说牙都要补。
“孩子是第一次看牙,要是不配合可不行,你们看看今天要不要补?”医生问。
“肯定要补啊。”我说。
“那你得好好跟孩子说说,做好准备。”感觉医生比我还“如临大敌”。
医生转头忙着准备补牙的材料去了。
隔壁传来很多人纷乱的喊声,我扭头一看,“大虾”女孩已经被宽宽的绑带绑起来,笔管条直,像裹了一床帆布杯子。
女孩不再大哭,改成低声饮泣,呜呜咽咽的。
医生们控制了形势,开始七嘴八舌的教育她:
“你看看,早这样不就完了么?你能拧得过大人么?早晚还不是得服?你折腾什么啊?我问你,现在张嘴不张嘴?”
“张嘴”,女孩非常配合,声音里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抗拒。
四肢被缚无法动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只能放弃一切抵抗,瘫软如泥。
那是一种绝望的无力。
我仿佛听到女孩身体里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
这种彻底的无助和绝望的感觉,可能会成为深刻的记忆。
我为女孩觉得悲哀。
“如果小树不配合到这个地步,医院,我不能接受他被这样对待”,我跟树爸说。
扭头看小树,他正躺在医疗椅上,抬头看着动画片。
不知道是动画片真的吸引人,还是爸妈在身边令他觉得心安,还是他刚和小朋友玩过所以比较放松,看到他能不被隔壁景象感染,真是让我欣慰。
医生说,让我跟他“好好说说”,说什么呢?
我蹲下,拉着小树的手,跟他说:
“咱们今天要补牙,妈妈知道可能会有点不舒服。妈妈会一直在你旁边,支持你。无论遇到什么妈妈都跟你在一起。小树加油。”
小树无知者无畏的点点头。
我的心情也比较平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开始补牙,钻头,钩子,一如既往令人不适。
小树的嘴越收越小,医生不断的跟他说:
“张大嘴,再张大一点,再大一点”,看到孩子的小嘴被裂的有脸的一半儿大,我是有点心疼的。
我全程拉着小树的手,一边轻轻的摸他,一边说:“妈妈知道很辛苦,确实不舒服,不过咱们嘴巴张得越大,就能越快看完。我们再把嘴巴张大一点儿吧。”
每次小树张大了嘴巴或者保持不动的时间很长,都能得到医生的鼓励和赞美。
我也会特别开心的告诉他:妈妈好开心,这样咱们很快就能看完了。
看着小树被拉得变形的脸,嘴巴里面白色的牙齿的碎片儿飞溅。
说不清楚心里是什么滋味,有点心疼,又有点欣慰。
在感觉并不漫长的一段时间之后,牙齿补好了。
医生大大的表扬了小树的配合。我也给了小树真实的喜悦的拥抱和笑容,我没有想到他第一次看牙这么顺利。一点哼哼唧唧的抗拒情绪都没有,全程无障碍。
回家之后,爸爸妈妈骄傲的告诉姥姥姥爷进看牙特别顺利,全家人都很开心,小树也得意洋洋。
看起来,“看牙”这件事情,跟他建立的情感关联,更多的是跟勇气,喜悦有关,而不是痛苦。
“宜将剩勇追穷寇”,第二天,我们又带小树来到医院。
“我们这里没有儿童医生,孩子配合才能看”,医生问,“孩子配合么?”
“配合”,我直起腰。
小树躺在没有卡通贴在,没有动画片的看牙椅子上,显得身体特别小。
他细心的打量着各种器材设施,这段时间,小树最大的兴趣点,就是“机器”,我想,这些能灵活操控的神奇机器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隐隐的,我猜想,他也期待着复制昨天的“成就”。
第一个牙,像昨天一样顺利的补完了。
期间我拉着小树的手,倾听他的“不舒服”,鼓励他“坚持”。
“内个,今天能多看一个牙么?”我问医生。
“我可以,就怕孩子坚持不了那么久”,医生说,“同侧的龋齿是相邻的,等于一下要补两个牙,时间比刚才还长,你看看孩子能不能配合吧。”
我没有预期小树“能”,或者“不能”,我蹲下,拉着他的手问:
“医生说再继续补的话,会是两个牙,比刚才时间还要长。但是我们如果坚持一下,就省的再来一次了,你愿意试试么?”
“愿意”,小树看着我,点点头。
我开心的抱他。
我能感觉到,他是为了我答应的。
接下来的两个牙在上面,只能从反光镜里看着磨,补起来难度更大,时间更长,可是我们就这么拉着手,说着话,坚持着,一会也就结束了。
“你今天一次补了三个牙!!简直太棒了!”我发自内心的欢呼,小树看到我这么开心,他也笑。
从医院出来,全家一起去了附近的公园划船,帮他清理刚才有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帮他蓄满心里的爱的杯子。
小树躲在伞下说:“我是一颗蘑菇”
“我今天补了三颗牙!”下一次见到姥姥姥爷的时候,我们都忘了这件事,小树却记得第一句话就告诉他们这个。
看着小树自豪的样子,我知道,他又体验了人生的一种新的味道,经历了一点点新的成长,增加了一点点自信和力量。
很开心,我的爱陪着他。
如果要总结一些经验的话,我试试:
1,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平静的态度。
既不要描述恐怖的过程吓唬孩子,也不要麻痹孩子说“看牙很轻松”。
做孩子的“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做好准备,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接纳,都陪伴。这会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力量。
2,看牙之前最好能让孩子了解大概流程。
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来自于未知。
所以让医院的样子,看牙的流程等等,能够帮助孩子减少很多焦虑。也可以借助动画片或者绘本。
3,倾听,共情是永远的支持。
无论是心理上的恐惧,还是身体上的不适,孩子看牙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情绪。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忽视情绪,说“没事没事,根本不疼,有什么可怕的呀。”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理解,独自承受痛苦,所以会更加有压力。
也不要指责孩子,“你至于么,别人都没事,瞧把你吓得。”
更不要威胁“你再不张嘴我走了啊!不好好看牙不让你玩ipad了!”
这些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不被理解,会更加害怕,即使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勉强“配合”也会消耗掉孩子内心的能量。
更有可能导致情绪崩溃,完全无法配合。
正确的共同和倾听的方法,就是努力体会孩子真实的感受,帮他把心里的感受说出来:
妈妈知道有点不舒服,妈妈陪着你。我很心疼你,我也希望快点结束。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愿意帮助你,我为你付出的努力觉得很感动。
这些支持,就像马拉松赛场两侧观众的欢呼声一样,虽然并未下场跑步,但是因为这些支持提供的精神力量,会让运动员获得真正的体能,跑得更快,或者坚持更久。
4,用游戏的方式帮孩子把情绪释放出来。
与看牙相关的一定有情绪,可以用游戏帮助孩子释放。比如:
1)亲子打闹游戏。
通过让孩子大笑,和孩子建立联结,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
2)角色扮演游戏。
孩子看完牙那几天,会特别喜欢玩“角色扮演”,他做医生,或者父母,由家长扮演看牙的人,或者用毛绒玩具扮演患者。
这是孩子在自己平衡力量,试图找回控制感和力量感,你放心的和他玩就好。还要记得装成很胆小的样子,害怕看牙,让孩子知道,自己心里的“恐惧”是正常的,不会被笑话。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发起,你也可以邀请孩子和你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先挑想演谁。
5,鼓励和赞美。
无论孩子表现如何,都一定记得要鼓励孩子。
毕竟,对他来说,已经尽力了。
并不是用“你真棒,你真勇敢”这样标签化的语言,而是具体说明孩子做的事,和带给你的感受。比如:
“你那么辛苦都一直努力张大嘴,妈妈看了觉得很心疼,也特别开心你愿意配合,这医院了,我们都方便。”
这样,通过看牙这件事,给到孩子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不是外界的标签式评价。
仅仅两次看牙经历,跟大家分享。
还有几颗,尚未成功,一起努力!
点赞的人家宝宝都没有蛀牙!
其他文章推荐:
对“慢热”的孩子,家长能做些什么?
树妈说
养孩子不是抗日,不用结成统一战线
树妈说
知道,做不到?那是因为妈妈没人疼
树妈说
如果只是为了缓解焦虑,你的“性教育”对孩子可能是伤害
树妈说
树妈马瑞育儿书《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热卖中
树妈马瑞
P.E.T.父母效能训练资深讲师
Y.E.T.父母效能训练准讲师
科恩亲授游戏力讲师
心理咨询师,儿童沙游师
出版育儿书《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孕期心理读本《一肚子幸福》
摄影育儿攻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句我爱你》
情感疗愈作品《分手笑忘书》
《最好的告别是将你遗忘在路上》
温暖记录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6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