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的一生圈圈押押,锤锤钉钉
今时今日,都市里的年轻人,吃饭越来越依赖外卖,相信再过没多久,锅长什么样、干嘛用的,都会被遗忘——补锅?锅还可以补?那更是“通街市想无”。也因为如此,最后的一个补锅匠,就有了标本价值、历史价值。
■文|潮汕物食(ID:chaoshanws)
过去近百年,在这个农业大国的大地上,传统手工业者备受尊重,譬如钉秤的、箍桶的、修单车的、修钢笔的,他们掌握了农民所不懂的技术,在不同年代各领风骚。
只有补锅匠,在哪个年代都是尴尬的。50岁以上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一部年代久远的花鼓戏电影《补锅》,讲的就是丈母娘嫌弃女婿是个补锅匠,想棒打鸳鸯,年轻人突破世俗观念走到一起的爱情故事。“革命只是分工不同”的主题虽然鲜明,但补锅匠留给人们的依然是屋檐脚下蹲,一脸墨黑尽灰尘(电影台词)的职业形象。
花鼓戏《补锅》剧照|网络图片
在传统手工业消失殆尽的今天,物食兄在澄海莲下大街找到了最后一个补锅匠王俊才,以为能发掘出一个情怀满满的故事,不料王师傅第一句话就说:“我最恨的就是这个行当不倒闭!店铺名头太著,所以才惨。你看当年箍桶的、修理钢笔、打火机的,转行后现在都很好,只有我一直在大街上补锅。”
四平方米的小店面,干活只能挪到大街上
老街
冬日阳光下,六十四岁的老王蹲在莲下大街上补锅。他身后约四平方米大的老铺里堆满了杂物,一只脚都踩不进,干活只能挪到门口。铺边几只凳子上坐着几个老人,都是临近炙(借)日和闲聊的街坊。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阿姨拿着一个锅过来修理。老王让她先放下,她要求插个队,说路途太远,但很快就被旁边的人揭穿了:“你不就是隔壁村的嘛!”大街虽长,但来来往往的都是几十年的街坊。
老王手头正在修理一把花洒,附近一个老教师拿来的,修理费5元,比花洒本身的价值还高,但老教师给了10元。老物件耐用,用久了也有感情,老王的顾客们大多是这样的老人,“我曾经说做到差不多就不做了,那些老阿姨急了,说那以后锅破了找谁去。这个我怎么知道?”老王很困惑。
花洒的头,跟以前灌溉农具的莲头差不多
老王家是居民,一家三代,都没有种过田。但这反而让老王惶恐:“我没读过书,从十岁出头就开始补锅,干到现在除了这个什么都不会了。现在能干什么?去工厂看门不会说普通话,去当泥洼工又没力气,只能一辈子补锅了。”
往事
老王家补锅已经超过三代,老王十岁出头跟着父亲学补锅,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这个四平方米的铺面,以前是父子三人一起守着,父亲去世后,老王又跟弟弟合作了十几年,后来弟弟也退出了,只剩下他一人。
在莲下,曾经红火的补锅铺现在仅剩下一家半——除了老王,半家是他老表,偶尔做一下。在“老莲下”钿姨的记忆中,当时大街的补锅铺就有几十家,“小时候经常被大人派去补锅,现在闭上眼睛都能想出当时补锅铺的位置。”老王家是补锅行业的龙头老大,当时学自他家再开枝散叶的补锅铺就有十几家。
老王现在还用原始的方式生火
现在补一个锅的价格是2元,虽然补起来只是半根烟的功夫,也算是很便宜了。有一次老王有事走开的时候,隔壁的油炸铺帮他揽过生意,一个锅收了两块五,但老王不认同这种算计,“一个锅才买多少钱,这么收就贵了。主要是补锅生意偶尔才有一个,收多这5毛钱也没什么用。”现在来补锅的人确实很少,除了一些老人家,就是一些开饮食店铺的人,来隔个鸳鸯锅什么的。
这炉子是祖上传下来的,用了近百年了
“真正生意好做,是一个锅补2分钱的时候。”老王说。那时候老王十几岁,物资匮乏年代,因为使用的燃料基本都是稻草和煤炭,锅经常被烧黑,烧黑了就要刮锅底,刮破了就要补。在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得煮猪食,猪羹和粗糠一起严实地压在锅里煮,下面经常会被烧糊,一干烧锅底就容易破,所以,换锅底也是一个常规的项目。锅底下面烂掉了,就要截半,锅是越用越矮的。
以前的锅底都需要手工打磨,后来有了不同尺寸的工业锅底,换锅底就快了很多
那时的鱼和肉一斤也不过几毛钱,生意好的时候,老王起早摸黑,一天就能挣十几块,相当于一个教师半个月的工资。因为掌握了手艺,社会地位还是颇高的,“当时做这个行业还是有面子的,去买烟能买到公价烟,不用买黑市价格;想买糖了也有人送几斤糖票。”
老王的工具箱里还放着当年的各种证件
技术
补锅属于小五金行业,在那个大一统的时代,属于没被政府整合又不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手工业者,政府也征收税收和管理费。所以进入这个行业还是有门槛的的,当学徒是要交学费的,核心技术也不轻易教人,只能靠“目识”去偷师。除了目识好,也好靠经验积累。当时那么多的补锅店,技术也是有分高下的,譬如一些技术高一点的活,别的店做不了,只能指点介绍到某某店修理。
而这些核心技术,现在老王说出来,不过八个字而已:圈圈押押,锤锤钉钉
补锅大抵有两种方式,铝制品的用打栓塞漏,一些金属则需要点锡热合。
打栓
以前没有现在这种现成做好的铝栓,只能用电线里的铝丝,剪断后加工成钉帽来用。如果锅底是裂成一条缝的,就要做一个胡奇搭(工字型的材料),两边打压实,就不会漏水。
用铝栓补锅,红圈里就是铝栓
点锡
铝制品不能点锡,而像家用的水舀、面盆、白铁桶坏的,就要点锡。要生个炉子,让盐酸和锡水起化学反应后,再用红铜枪来点锡热合。
点锡是关键技术
补锅是行业的通称,一个补锅匠,同时还必须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修理工:算盘的几个铜角坏掉了要会钉;铜梳、饭勺折断了要会接;扁担开裂了要会押……都是些触类旁通的拓展业务,关于生活和劳作的。
农具制作,做得最多的就是农田灌溉用的粗桶(水桶)莲蓬,用的基本都是现在俗称废品的边角材料。牛奶罐是最厚实的素材,但不是想要就有的,“现在牛奶罐到处扔着没人要,但当时在农村哪能看到?只能去汕头买,拿回来修修剪剪用了。”老王说。
边角废品一直是补锅铺的主流,后面才有了日本进口的整块的三厘板(镀锌板)。在“文革”期间,老王曾经引领行业潮流,买了一张,花了十几块钱,怕被人说是暴富户,藏在邻村的外婆家,需要一个什么材料了,就先量好尺寸,晚上再偷偷去外婆家剪。
莲蓬的材料就是牛奶罐剪成的,由近十片铁皮组合而成,每一片铁皮都要捶打到恰到好处,焊接起来才能成型,而莲蓬上的无数个出水小孔,都靠人工一个个钻出来。除了工力之外,还要看功力,以前喷药的水枪,喷水口的制作也很考研功夫,做得好了喷的水又薄又粗,做不好就成了射程不远的一束水了。
红铜做的焊枪,容易导热
除了农具,生活用品也是补锅铺的手工范围,比如小茶锅。现在回想一下,你应该还记得那种锅身扁椭形的、带着木头把柄的煮水小茶锅,这个小茶锅,早期也都是手工制作的。把铝皮包在木头模具上,用专用的工具慢慢捶打,差不多要做几个小时,一个卖一块多钱。
是不是想说,这样的茶锅给我来十个吧!
老王说,不行,做不了了。去年有个人过来,说要做一个茶锅,老王说没法做了。那人急了,说他是跟人打赌现在还有没有人做的,一个做多少钱都行。老王说,给再多钱也做不了,做这个需要专业工具,这些工具都没了。
做一些定制的铁件,是老王现在的主要收入
落差
时代一直在变化,年代,柴火灶、煤炭炉慢慢被煤气炉取代,补锅的生意也慢慢淡了,老王记得生意的第二春是手扶拖拉机盛行的时候,修补拖拉机水箱是很好赚的,但也很耗工夫,一个水箱一百多条降温管,如果是里面的水管漏了,要一点点检查切割进去,如同外科手术。
经济的发展也给这个行业衍生了很多工作机会,但仅仅是工作而已。老王曾经给工厂的食堂做过排气管道,但现在年纪大了不敢爬梯子,也就歇了。现在也收一些零活,非标准化工厂能生产的东西,还是需要他这个手工匠人。
纸箱机另加的包口,这个制作费四十多块钱
老王痴迷于技术,但对时代的发展却缺乏敏感度,这构成了他现在失落的原因,“槐东市场要建设的时候,我父亲买了一间铺面,当时有人说,你们买这铺干吗?你们大街上的铺面父子三人都忙不过来,这个铺叫谁来做?被人说了之后就卖出去了。”
老王讲述了几个老行当现在的变化:箍桶的现在怎么样了,修理手表的现在怎么样了。又说起牙医,是当年在新铺顶的老铺边。牙医过来补锅铺隔壁买包子,说你怎么还在补锅啊,有用吗?老王说,没用也要做啊!老牙医很感慨:“当年你父亲在那边补锅的时候,一天赚的钱比我们牙科三个人镶牙赚的还多呢!”老王明白,现在镶一个牙的钱可以补几百个锅了。
在八十年代印刷业不发达时,流行雕版刻字后手工刷字,比如南金业的包装箱。
老王人生最自豪的事是在万元户这个名词出现之前,就花了两百多块钱跟村里买了一分多地,建了一个一万多元的豪宅,引起了周边的轰动。“我就是被这个行业给害了,一直不倒闭,零零碎碎有生意。过去很多年一直有人劝我改行,但也是没有胆子去改。”老王说。
补锅也给老王留下了职业病。因为长期蹲着,脚要用力踩住铁件,现在老王的脚板弯到差一点点就抵到小腿;而胸部因为长期挤压,身体也变形了,穿衣服也撑不起来。
弯曲变形的脚板
这些都不算什么,对于一个一辈子窝在店里的老匠人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百年孤独:“我没上过学也没有当过兵,所以现在同学也没有战友也没有,工友是有,是我父亲和弟弟,但他们都已经死了。”
本文来自潮汕物食,市井财经授权发表。
--全文完--
评书《白眉大侠》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众多续书版本之一,由单田芳根据清末传统文学作品《小五义》《续小五义》等作品创作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北宋年间"小五义"之一山西雁徐良协助包大人抓差办案的传奇故事。83岁的单田芳老先生,已经无法再站在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了。但他依然渴望将生命的能量继续挥洒在传播评书这门艺术上。这套《白眉大侠》签名版,有他一生的心血。(温馨提示:由于单老的身体状况,每套只在卷1亲笔签名,介意的亲们勿拍喔~)
精选年货红茶礼盒,“百元的价格,五百元的质感”,收礼的人拿到手绝对觉得高档、有份量,还很实用。来自武夷山高山茶园的正山小种红茶,有天然的花香果香,口感顺滑香甜,不苦不涩,泡至7道依然香甜,大多数人喝完都觉得不错,至少不会排斥。红茶专用茶具9件套,实用好上手。白瓷茶漏,只要轻轻一提,茶就泡好了;富贵黄琉璃把手,倒热茶不烫手;食品级玻璃茶海,方便观赏透亮的茶汤,又容易控制泡茶时间,清洗也方便。配足6个茶杯,特别适合春节一家人团圆喝茶,好友喝茶小聚。
点击阅读原文专享年货好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g/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