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大连丨15年小馆,随意火了
夜色降临的时候,也是这间小饭馆最热闹的时候。
楼上街坊叫老板娘打包两份菜带走,说回家热一下昨天剩的米饭,一家三口的晚餐就解决了;
附近派出所的民警小哥,点了一盘三鲜馅的水饺,匆匆落座,匆匆下肚,吃完还得赶回去值班;
邻桌的工人兄弟们不知道有啥喜事儿,满满一大桌有鱼有肉,开心地碰杯,我猜可能是刚发了工资;
小情侣风尘仆仆地推开门,女孩儿羞涩又很礼貌地笑着和老板娘打招呼,一看就知道是常客;
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人,不一会,这间小饭馆就被坐满了。
城市,从某一点来说,拥挤永远代表疏离,而拥挤的小饭馆,它代表了一代人的典型生活。
丨寻味大连
ABITEOFDALIAN
编辑/走路带风摄影/老赵
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身居长街窄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像它的名字一样随性如意,像它的品质一样敦厚朴实,也像它一路走来,那些饭菜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在十年光景里,仍旧熠熠生辉。
开在居民楼下的这间小饭馆,搬迁三次的“坎坷”在性格随性且不服输的老板娘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早年间小馆子里前厅后厨起早贪黑就是“干”的精神也为后来的人气埋下了伏笔;一如既往的真材实料和口碑积累,让这间叫做的小馆子在大连老菜的江湖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地道的大连菜,藏着家的味道,这也是随意饭馆“风生水起”的秘诀——大连菜的家味,是海鲜的味道,是亲切而随意的妈妈菜的味道,是实实惠惠做给家里人的饭食的味道。
酸香可口光是闻着就叫人直咽口水的海鲜口水肉确实名副其实,看这满满一盘手剥新鲜大虾仁和精致刀工的鱿鱼卷,不难想象这道菜曾与那些大饭店名厨的得意之作一较高下,第十届大连美食大赛三等奖的殊荣亦是对随意饭馆水准的肯定。
“给家里人做饭得用上好的食材。”凭着如此的良心和觉悟,随意饭馆就不得不火。鲜嫩厚实的里脊肉裹着薄薄一层面芡,像锅包肉一样酸甜的口感,却不似其粘牙。海鲜丰富了味觉的层次,淡淡的一丝麻油香是点睛之笔,解腻提鲜,滋味在唇齿间回味无穷。
来随意饭馆前,带风还惊讶于点评上网友们的推荐菜NO.1竟是一道葱油豆腐皮,没成想在尝过之后,它也成为了带风的“一生推”。这道曾在第十届大连美食大赛上得过优秀奖的葱油豆腐皮,还被美食大咖董长作大师和王希君老师夸赞过,那一定错不了。
细嫩爽滑似吹弹可破,若是不多问一嘴还以为是选用的锦州豆腐皮,能把大连本地的豆腐皮做得一点渣制口感都没有,厨师的功力可见一斑。汤汁醇而不糊,香而不腻,葱白去了辛辣,保留着鲜甜。
这道菜可以说是小馆主厨独创的“智慧结晶”。谈起支撑小馆后厨一片天的两位大厨,老板娘脸上溢满了骄傲。“别看他们年纪不大,但是特聪明,喜欢研究,尤其被董大师夸赞过,更不能丢了水准。”
第一次来随意饭馆的朋友若是不知道如何点菜,照着墙上的特色推荐来准没错。这道曾获大连厨师大赛老菜一等奖的糖醋黄花鱼,一定是“酥”进了评委们的心坎里。
会做饭的人都知道糖醋黄花鱼不是一道简单的菜,黄花鱼的鲜活,火候的拿捏,糖醋汁的调制,缺一不可。上桌时一定要趁热吃,吃的就是那股鲜劲儿和酥香。
这道菜费时,黄花鱼就要炸三遍。新鲜的鱼肉裹上面芡在油烟中均匀脱水,表层缓慢转变为焦糖色,火候的拿捏决定了酥的程度与层次。浇上秘制糖醋汁,由表及里凝敛出风味,悄然出香。
嘴馋的时候,炸小偏口鱼瞬间抚慰了味蕾。都是每日新鲜采购的当地小偏口,个头不大但肉质厚实。
要怎么形容小偏口的那股酥劲儿呢?就好比带风在这边轻轻咬上一口鱼肉,邻桌等着上菜的大哥动了下喉结,声音真的不会骗人。
小饭馆火爆的玄学大抵与超高的性价比有关。从十多年前至今,小馆的物价也不曾有过大幅度的波动。拿这道鱼香虾仁来说,满满一盘的大虾仁,四十来块钱的价格属实良心了,依这性价比,也成为店内最受欢迎的菜。
是新鲜手剥大虾仁才有的Q弹口感,即使裹上了酱汁也泛着新鲜虾仁剔透的光。紧实的虾肉在唇齿间爆裂出鲜,鱼香的味道更是下饭。
可能是带风吃过的最好吃的葱拌假鲍鱼了,本是不起眼的下酒菜,也不糊弄不随意。
珍珠鲍的食材比例占八九分,片薄而嫩,麻辣鲜甜的滋味开胃又下酒。
食物是一种承接感情的载体,比如饺子。老板娘说,那时的随意饭馆一天要包上千个饺子,船厂的工人下班了都爱上这吃上一口热乎的饺子,那种感觉仿佛饺子下肚的瞬间,一天的疲惫也放下了。
随意饭馆调饺子馅还真有一套,薄皮大馅一口流鲜汁,蘸不蘸蒜酱都是极好吃的,怪不得现在仍有好多客人单点饺子,饱腹又解馋。
老板娘说,回想起刚开店时,大家吃的热闹,小馆里的人也都干得起劲儿,就像不知道累似的,客人们吃高兴了,也无所谓累不累了。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位性格随意爽朗大大咧咧,和谁都能聊得老开心了的老板娘,背地里却是“舌头挑剔得很的精致女强人”。
说她是女强人,并不是指有多强势,而是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让人敬佩。岁月不曾遗忘了谁,多年的沉淀与经历让随性的她更显淡泊之美。原本带风也想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老板娘开店的故事,但从我的文字里写出来未免觉得矫情,那些真材实料的东西亲自去尝尝也无需多言。
“我对厨师的要求就是,做完的菜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吃,能不能看上眼。”做人有气质,做事有态度,做菜有要求,所以这间小馆子的一直都这么火,不是找不出原因的。
把做菜这种日常变成钻研的艺术,柴米油盐就多了仪式感。做菜的过程是食物与人的交流,带着对食材的敬重感,把油腻琐碎的生活变得清爽有致,正是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厨房里的日常,也是这间小馆子的经营之道。
一桌子的菜带风吃得有些撑,和老板娘聊得却是真的意犹未尽。临走时我问老板娘,您这么拼一定是有什么心愿吧?她说:“是呀,我就想以后有一间更大点的饭馆,两层楼,上面是我的办公室,下面是吃饭的地儿,我累的时候就上楼坐着,再叫上老姐妹儿们来喝茶,看着大家进进出出吃饱喝足,我就心满意足了......
送走了最后一桌客人,饭馆安静了下来,厨师在厨房里洗着锅台擦着墙,服务员大姐把桌椅安顿整齐,这间叫随意的饭馆其实一点都不“随意”,这里的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zl/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