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座谈室第四期为什么有些患者就是很矫情

北京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嗨,今天星期五,我们又见面了。

我相信大家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跟牙医打过交道——龋齿需要治疗、牙齿不整齐需要矫正、等到为人父母了又要带着孩子去做窝沟封闭、或者自己就有定期洁牙的习惯。

在我们生活中,牙医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不管你是学生、职场白领、还是高知分子。

而且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绪在小孩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

不安、害怕、焦躁、哭闹,拒绝牙医的任何诊疗。

这种情绪在成人身上也屡见不鲜,只是成年人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其实这类负面情绪属于恐惧症的一种,学名叫:牙医恐惧症。

“dntalanxity”或“dntalfar”——国外的研究者都这样形容“牙医恐惧症”,指的是一组与牙科诊疗相关的异常心理、生理及行为状态。

而“牙医恐惧症”在国外已经被研究了多年,最终发现,牙医恐惧症在所有恐惧症病人中占21%,和恐高症比例差不多。

根据资料统计,75%的美国成人也有不同程度的牙医恐惧症,由于害怕接受牙医的治疗,他们不计一切代价逃避看牙医。直到牙科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才会去看病,如此又会加强他们对牙科的恐惧。并且因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往往会出现“惨不忍睹”的口腔健康状况。

所以,很多人不去看牙医,不是因为贵,而是害怕。

为何恐惧?

是因为害怕听到牙钻的声音,还是因为害怕看见拔牙的小锤子?根据近年来科学研究显示,“牙科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临床中90%的口腔疾病患者都对治疗心存恐惧。除了对牙科诊疗本身的恐惧、对痛苦经历的道听途说从而产生恐惧之外,儿时痛苦的拔牙手术也会令人们从此害怕看牙医。然而不久前,来自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发现,“牙医恐惧症”具有遗传基础,该研究结果刊登于近日的《社区牙科学和口腔流行病学》杂志。

研究者卡梅伦·兰德尔和丹尼尔·麦克尼尔在报告中指出,人们对牙医的感觉除了源于心理因素之外,恐惧和焦虑的部分有可能会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西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兰德尔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牙医恐惧症”的概念,这种理解可能会改善未来的牙科保健和治疗。

这项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通过与疼痛相关的变量发现,我们内在的基因可能会使我们更易患上“牙医恐惧症”。

1.儿时的坏印象

孩童时期是最容易留下心理阴影的阶段,如果经历过不愉快的看诊过程,或者父母经常用“不听话医生就要来打针了”此类的话来吓唬孩子,就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看医生的恐惧感。

小妙招:医生可以提前和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自己不要表现出对看牙医的害怕,更不要用“不乖医生就会打针”之类的话吓唬孩子。在小患者等候时,医生护士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让孩子放松心情。诊所里也可以买一些有趣的科普读物,寓教于乐,教导孩子爱护牙齿。

2.害怕疼痛

其实如果去采访有“牙医恐惧症”的成人,他们多半都会回答:我怕疼。但往往深龋、牙髓炎、根尖周炎带来的疼痛都比治疗时的疼痛大得多,至少治疗的时候还会打麻药呢。

但人类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之中的疼痛,比疼痛本身更糟糕。

小妙招:在遇见有“牙医恐惧症”的成人时,医护要注意自身的表情和语气,尽量舒缓幽默,跟患者聊一聊生活中的趣事,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患者分心和平静紧张的情绪。治疗时也可以尽量让患者选择“无痛”和“短时”的治疗方式,这样可以减轻患者治疗时的压力,让看病过程更加轻松。

3.害怕冰冷的器械

“尖锐恐惧症”和“晕针”的人也不占少数,许多人仅仅是看到这些冷冰冰又会发出噪音的工具时,就敲响了退堂鼓。

小妙招:在治疗前,可以花几分钟时间给患者简单科普一些牙齿治疗的常识,放一段轻松舒缓的音乐,或者与患者聊聊天,避免患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嘴巴里。

4.担心堵塞或呛水

看牙时经常要用到大量的水,另外因为器械一直在嘴里操作,也会刺激口水大量分泌,患者躺在牙椅上时这些水可能会倒流,造成患者不适,让人感觉像窒息。

小妙招:避免患者感冒时就诊,并且提醒患者保持用鼻子呼吸,注意吸出患者口内多余的水。患者如果有不适感,可以稍微休息片刻,让患者平复心情再继续治疗。

5.缺乏安全感

不少患者都是“牙痛难忍”才初次就诊,陌生的诊所环境、消毒水气味都会让人感到焦虑,加上无法看到医生的操作,往往都对医生抱有不信任感。

小妙招:在患者预约后,医生可以先大致了解患者的状况,给出建议。在患者来到诊所后,再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并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解释原因,以此打消患者的不信任感。

6.患者尴尬

牙齿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在国外还代表你的教育、财富水平,对于一些敏感的患者来说,向他人暴露自己相对“私密”的情况可能会感到难堪和不适。

小妙招:面对此类患者时,医护要尤其注意自己的态度,遇见口腔情况比较糟糕的患者,也不要表现出”嫌弃“表情。更不要去批评患者的生活习惯,让患者难堪。用专业、仔细的态度对待患者,给出合理的建议,逐渐让患者感觉到“有医无类”,消除这种尴尬的情绪。

这可不是矫情

其实引起牙医恐惧症的因素,除了不良回忆外,更多的是心理问题,这可不是矫情也不是做作。

所以医患在遇见此类患者时,要多花时间与患者沟通,尊重患者的意见。把牙科常识科普到底,增强患者的信心,让患者感受到周到的诊疗服务。

已经截稿啦

截止投稿日期,组委会已收到近百份优秀病例。

在此非常感谢大家积极踊跃参加。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组委会决定——7月12开启投票通道。

7月12日-7月31日,你都可以为心仪的病例投票哦!

快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zl/5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