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五子登科rdquo青

铜镜,是青铜器中重要的一类,使用十分广泛。铜镜以特殊的工艺将金属铜合金磨砺光亮,并配有精美的背面花纹,因其小巧实用,是古代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吉林省博物院藏“五子登科”青铜镜镜背以“五子登科”文字为纹饰,寄托了对自家子弟的期望,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五子登科”青铜镜

“五子登科”青铜镜是吉林省博物院试验性修复项目中征集的一件,保存状况一般,表面硬结物较多,胎薄,残留的土垢含有较高的氯离子,在温湿度适宜情况下极易腐蚀本体,亟待保护。在肉眼观察此件铜镜的过程中,发现镜面粘有大片织物状锈蚀,镜面边缘能明显看出织物的经纬线,猜测此件铜镜在发掘之前使用织物包裹,因某种原因织物只存留了少部分。此件铜镜右上角有明显的变形,镜面还有相应裂隙,是否需要矫形还待进一步检测研究。铜镜镜背纹饰处存有黑色痕迹,猜测此件铜镜在制成时镜背经过上色处理,镜背边缘少许未粘接土垢的地方显光亮的灰白色。

根据铜镜的保存现状,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

镜面显微镜分析

镜面薄织物纤维显微分析

X荧光光谱分析。由于铜镜镜面成黄绿色,镜背边缘少部分成灰白色,其X荧光光谱检测需检测多点,分析结果显示,该铜镜为铜、锡、铅合金组成的青铜镜,铜镜基体含铜量较高,所含有的铁、硅、砷等其他元素根据其分布状况和含量,应该是杂质和表面土垢,砷元素的含量可能和地域有关。具体数据见下图。

便携式X荧光光谱分析结果(单位:%)

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分析。铜镜镜面有肉眼可见的织物状锈蚀物,为了更好地分析锈蚀情况,进行了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镜面织物状锈蚀物为织物残留,同时在镜面边缘处发现了打磨痕迹,可见此件铜镜是当时使用过的,并使用织物包裹或与织物一同放置。

X射线无损探伤分析。根据探伤结果,铜镜整体铸造均匀、图案清晰,但胎体中心区域射线透过率较高,应和其铸造时较薄有关。铜镜底部有铸造缺陷,X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镜面顶部铜、锡、铅含量都比底部高,所以气泡应是预留出的浇口导致,并不是孔蚀病害。在探伤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到铜镜右上有裂隙,但不影响镜背纹饰。

综上可以看出,铜镜整体腐蚀并不严重,基体含铜量较高,镜背花纹明显,镜面有织物残留,是一面曾被打磨过的铜镜,这给研究铜镜的工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鉴于此件铜镜具有重要的价值,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判定铜镜基体完好,矿化不严重,表面右上角的裂隙并不影响其镜背花纹的完整,镜面织物粘接紧密,故采用传统修复方法进行处理:

运用机械法去除表面硬结物,因变形处不影响铜镜的稳定和美观,所以不对其进行矫形处理,去锈之后直接进行缓蚀和封护。

清洗去绣。铜镜表面硬结物较多,采用竹刀和棉签去除,并配合一定浓度的乙醇进行清洗,对于较难去除的表面硬结物则采用手术刀和牙钻进行辅助。在修复镜背的过程中,需要参考探伤结果进行去除,以免伤害镜背纹饰。对于铜镜上墨绿色和黑色的锈蚀,在不影响镜背纹饰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去除。因为其成分大多为稳定锈蚀,可以起到保护基体的作用,这也是铜镜流传千年的见证。

缓蚀处理。铜镜的缓蚀剂主要使用苯并三氮唑乙醇溶液,苯并三氮唑(BTA)可以与铜离子结合成稳定的络合物,可以阻止氯离子的结合,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需要确保修复人员的安全。

封护处理。铜镜封护材料主要使用ParaloidB72乙酸乙酯溶液,使用毛刷将配置好的溶液涂刷到铜镜表面,并在通风橱中放置24小时,待乙酸乙酯溶液完全挥发即可,这样铜镜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丙烯酸树脂膜,起到隔绝空气和水的作用,保护铜镜不被锈蚀。

建立文物档案。每一件文物在保护修复后都需要建立文物档案,内容要包括所有文物保护修复信息,这样可以给后续的保护修复人员提供资料,让保护修复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

每一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结束都不是真正的结束,文物需要保存在合适的环境下才不会“旧病复发”,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评估,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文物进行检查,一旦文物出现有害锈蚀等情况应重新进行保护修复。

编辑:杨亚鹏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6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