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ldquo最美松滋人rdqu
初冬时节,万物休养生息。而在松滋这片平方公里的乐土上,一朵朵美丽、善良、文明之花,依然绚烂绽放。
“生活从不缺少美,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第二届“最美松滋人”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自8月开展以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全市共推荐道德模范38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23岁。辛勤付出、默默奉献,他们用行动诠释自己、感染他人,是大美松滋的一道亮丽风景,是实现“松滋梦”路上的一股澎湃力量。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刊登“最美松滋人”部分候选人事迹。让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弘扬“松滋正能量”
宁远俊:传统文化守望者
在松滋,说起山歌大王宁远俊,可谓是家喻户晓。他那对文化传承的执着精神,无人不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
年,年仅18岁的宁远俊,用他所熟悉的山歌调,邀约青年伙伴,组建了卸甲坪土家族乡第一支村级文艺宣传队。活动中,他坚持自编自演,积极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了26年,走红了鄂湘边2县3乡的33个村(大队),并屡次受到县、区、乡的表彰。
年,宁远俊被政府启用为“背米袋子”的文化人员。他任劳任怨、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当即被晋升为该乡文化站站长。“忍让非为弱/得志不自傲/遵纪守法乐/淫赌祸根苗/发富须勤俭/混财不可要/工作向上攀/享受朝下靠/但求奉献在/不图报酬高……”这是宁远俊为自己立下的“戒条”。
眼见着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艺人的作古而渐渐消失,宁远俊看在眼急在心。为了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揣着每月40元的工资,脚穿解放鞋,肩背二胡雨伞,手提笔记网兜,徒步湘鄂边土家族聚居的松滋、石门两县四乡镇的余自然村,拜访歌篓子、歌袋子80余人,与余民间歌手结友,辗转行程20里。跌落过两颗门牙,摔断过臂膀,吃过闭门羹,还被人讥讽为“算命子”,这些他全都视而不见。
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他抢救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2.1万余件。并连年获得上级奖励,曾一度获“湖北省优秀文化站长”称号、“湖北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屈原奖”一等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先进工作者”及“荆州市十大新闻人物”和“松滋市十大新闻人物”。
经济薄穷不倒,困难大吓不倒。他那敬业奉献的精神,深受山区人民的敬重和爱戴。而他的传奇经历《山歌人生》也由荆州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走上了省台和中央台,得到了文学艺术界和民间文学专家一致好评,其业绩载入了《世界名人录》和《中国人才辞典》等大著。在他的影响下,中南民族学院、武汉大学、长江大学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广东肇庆音乐学院均派研究生和班级群体前来采访,他的歌声也因此被传到了国外,远在大洋彼岸的美籍华人杨声博士闻讯便相约宁老会面于刘家场。并慷慨解囊,在该市文联的支持下,将非物质遗产歌谣类一部分编印成了《土风集》一书。年,该市文广局再派音乐专家从他的《卸甲坪民歌原生态唱法集》余首歌中挑出首,辑印成了《松滋土家族民歌集锦》一书。土家族民俗文化全集共6本、60余万字正在“长江出版社”出版印刷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卸甲坪土家文化的知名度,为该乡的旅游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年,宁远俊正式退休了。本应乐享天年,可他却退而不休,仍笔耕不辍,歌声不休。为发掘更多的土家文化,他不遗余力,争分夺秒,夜以继日地抓紧整理资料,在叠起来与他身高相等的手稿资料中,一件件、一块块,细心清理分类、精心整理出了《五句山歌集》、《仪式歌谣集》、《民俗传说集》、《民间谚语集》、《土家谜语集》、《土家双镲子乐谱集》、《卸甲坪民歌原生态唱法集》、《土家祭礼仪式集》、《土家打击乐念谱集》等19集,共余万字。他不会电脑,家里当时也买不起电脑,这多类型、百多万字,都是他一丝不苟、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凡亲睹他手稿资料者,无不为之感动和敬佩。
宁远俊虽年已耋岁,但仍不服老。他的歌声在荆楚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一道文化大餐。如果说过去他深入民间是为了搜集山歌、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话,他如今演唱山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民族文化的魅力。
他唱的山歌是时代脉搏,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改革开放……他用民歌旋律配上自创歌词,他的山歌创词曾13次获全国性奖。他为乡文化宣传创作说鼓词、渔鼓道情等段子共32个,宣传当地民俗风情的传说故事共计5万余字。为传承双镲子,他自费印资料80本,组织专培16次,参培者30余人次。乡里搞旅游景点考察,他和年青人一道跋山涉水,钻洞越壑,写出景点简介及传说故事4万余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