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谷风吹水碧鳞开,面口合谷收扩
第十五期
红叶飘飘,草木黄落,山间旅行很快就结束了,沿着二间(间谷)、三间(小谷),溪流不断从两侧山林里汇聚而来,水汽腾腾,虎啸猿啼,“合谷”就在前方。
合,汇聚的意思,古字写法,上面一个尖顶盖子,下面一个圆形的碗,盖起来严丝合缝;碗中间如果夹了一块切得很细的鱼或肉,就变成了“会”,这种肉又叫做“脍”,大家一起吃吃饭,就是聚会嘛。《论语·乡党》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那个年代啊,要吃精米精面,肉要切得细细的,来补充能量和原气。
“会”与“合”
金文大篆“脍”
谷是两座大山间的狭长地带,河流其中。食指拇指并拢起来,交界处就会出现隆起的肌肉小山,两指再分开,就形成了谷。
《素问·气穴论》中记载“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会,就是肉和肉聚会的地方。就是说,大肉之间呢,叫谷;小肉之间,叫溪,身体上的穴位,就在大山、小山之间,注意可不是在山顶山腰啊,以后会遇到很多有“溪”字、“谷”字的小站呢。
甲骨文“谷”
怎么找合谷呢?
刚才那个隆起的小山包上,最高点就是合谷了;你还可以找另一只手来帮忙,让它的大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这只手拇指食指间的蹼边缘,拇指尖就点到合谷上,怎么样,你和爸爸妈妈谁找得快啊?
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虚实皆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儿单乳鹅。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中国医生说上牙痛和下牙痛是不一样的哦!合谷专治下牙疼,还说:合谷啊,妇人妊娠,就是怀孕的妈妈,可泻不可补,只能在这里泻气,不能补气,“补即堕胎”,合谷与遥远脚踝旁的“三阴交”穴一起对肚子里的宝宝有着截然不同的补泻、推拉的作用呢。
虎口,撑开拇指食指就像老虎张开大口,虎跑起来,风声鹤唳。所以合谷善开通,有医生治疗一位重感冒就用合谷,冷得战栗却无法出汗,“针甫下,战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之后医生说自己“愈信针道之妙”;
《夷坚志》也记载说:“一人秋冬患肿,午前上甚,午后下甚,口渴乏力,脉涩弱,食减。此气怯,汗不能出,郁而为痿。遂灸肺俞、大椎、合谷、水分……”,
你看河水不流,中国的医生说是因为没风啊,治肿呢必治水,治水必治气,气不就是肺管辖的吗?大椎回阳,肺俞补气,水分利水;合谷宣肺,是专门为汗不出而设的,是轻清的,宣发的,散热的,是吹起水面的皱纹的……
那位武功高强的马道长选全身十二颗最亮的“星星”来治病,合谷就是其一: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
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灸三壮
“面口合谷收”,还记得四总穴歌吗?合谷直接联通着口面,五官,特别治下牙痛。
古人的歌,可以反复地唱,刻在脑袋里。你也许不解其意,但“懂得、知晓”之前你可以把它们存在记忆里。
合谷还是大肠经的“原穴”,还记得吗?通常五脏不安取原穴,可以回头看看我们路过的大漩涡“太渊”。古代的医生说“虚实皆拔之”,虚弱胀满都能治(虚症啊就是无精打采的,生病的地方都凹陷下去;实症呢就是鼓鼓的,精神亢奋的,生病的部位也都鼓起来)。
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更配哦,这就是原络治疗法,也称主客法。就像“合谷”与“列缺”,列缺的气血顺着“小河岔”早就通达合谷呢,治病时,派这样两条小船去战场,输送的是肾间原气。还有歌诀呢:
大肠主肺之客
阳明大肠侠鼻孔
面痛齿疼腮颊肿
生疾目黄口亦干
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当
大指次指为一统
合谷列缺取为奇
二穴针之居病总
可刺手阳明大肠原
复刺手太阴肺经络
这几个小城市连起来,还能治肠道。比如顺着合谷到食指尖的商阳方向,用指肚推,这是泻,可以清热通便,就像吃了中药大黄、枳(zhǐ)实;商阳向着合谷方向呢,这是补,专门缓解拉肚子呢!
古代啊,是把人体的经脉和陆地上的水流结合起来讲的,“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水流就像气血,一直流入大海,途径了城市、乡村、森林、草原,带着无数的大鱼小鱼,风尘泥沙,落叶枯枝,这许许多多的元素都化成了水里的“气血”,长江和黄河,他们入海最后一程,一个在鲁地,一个在吴越,尽管都是水,但江河的气是多么的不同啊!
霜降二候,草木黄落。色黄而摇落也。
版权归属蒙蒙紫芽投稿转载联络我先
ziyakid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xg/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