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的脚步这个油田为何叫胜利背

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钻井平台,了解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黄河滩区和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胜利油田创新发展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登上钻井平台,察看作业情况,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你们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年,全国石油年产量为12万吨,仅仅够年全国石油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年,中国的天然油产量达到了86万吨,尽管比年增长了11倍,但加上人造油,国产油只占消费总量的38%。

当时中国所用的几乎都是进口的燃料油,俗称“洋油”,被西方人戴上一顶帽子——“贫油国”。

缺油!缺油!缺油!

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油都转不动啊。石油的生产,成为新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时,一些外国专家断言:在渤海湾地区找油“恰恰是最没有前途的”。他们认为,华北平原没有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海相沉积,是不可能生成石油的。这种悲观的“华北无油论”,给刚刚起步的新中国石油工业,打上了沉重的问号。

然而,中国的地质专家和石油工人偏偏不信这个邪。年,我国决定集中人力财力在中国东部找油,那年开始,勘探队伍在河南及山东馆陶、聊城、惠民等地选址勘探,先后打了7口基准井,皆不见油星。

年3月5日,当钻井队在山东广饶境内的东营村华八井钻至米中途起钻时,发现卡在牙轮钻头上的一颗油砂,有指头肚一般大小,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光辉。大家如获至宝,怎么也看不够,装进小瓶子,系上红绸子,郑重地写上“华北油区第一块油砂”几字,发加急电报向上级报喜。当时华北石油勘探处党委书记孙竹收到盛了油砂的小瓶,即刻往北京送,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不停地以放大镜端详,说道:“这个东西比金子还要珍贵喽!”

年4月16日,华八井试井,获日产原油8.1吨,广袤的华北平原首次有了工业油流,打破了“华北无油论”。

年9月23日,营二井又喷出高产油流,日产原油吨。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早期始称“九二三厂”也是因此得名。

年,黄河两岸、白花花的盐碱地上,1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人,打响了华北石油大会战。20世纪60年代,在这片荒凉贫瘠的盐碱地,胜利人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硬是建起了全国第二大油田。“食草籽野菜,饮碱滩苦水,眠干打垒,卧芦草棚;巾帼稼穑,垦荒辟田,亦工亦农……”有人曾这样描述会战时期的景象。

华八井之后,年1月25日,在胜利村构造上,钻井队打的坨11井,发现了85米的巨厚油层,试油日产吨,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千吨井。在胜利村打出了我国第一口千吨油井,这里就叫胜利油田!年6月11日,“石油工业部九二三厂”正式更名为“胜利油田”。

到年,胜利油田累计找到46个油气田,原油年产量达到万吨,建成我国第二大油田。上世纪70年代,胜利油田年产量占全国石油总产量六分之一,那时全国平均每6辆小汽车中就有1辆烧的是“胜利油”。年到年,胜利油田连续9年稳产万吨以上,从年到年,连续20年年均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

正是凭着“骨头里找肉”的劲头,胜利油田一代代石油人不断创新,苦干实干,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60年来,胜利油田已先后发现油气田81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87亿吨,累计生产原油12.5亿吨,占我国同期陆上原油产量的五分之一,累计实现收入2.39万亿元、利税1.03万亿元。

面对我国持续增长的石油需求,连续开采了60年的胜利油田,通过“重新认识剩余资源、重新认识沉积储层、重新认识复杂构造、重新认识成藏规律”,探明储量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以“较长时间内持续稳产万吨”为目标,持续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石油人壮志豪情,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一代代胜利人为国找油、为国奉献,在保障能源安全、建设一流企业征程中斗志昂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芝杰禹亚宁整理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76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