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那些个传说

作者:王民官编辑:程程投稿:

传说,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东西,有的时候,可能是捕风捉影,更多的时候是夹杂了地区文化、个人兴趣、小道消息等诸多不太确定的东西,有的甚至是以讹传讹,面目全非、离题万里。但总体来讲,传说就如同那年头太原的人们坐在一起倒歇话一样,只要是大家感兴趣、故事性强,还是挺有生命力的。

第一个传说:有牙印的芦草叶

相传很早的时候,王母娘娘在天庭住得忧郁烦闷,便想下凡界来看看。这一天,便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游玩,当她来到太行山密林海深处时,只见满山遍野的树木苍劲挺拔,花草茂盛,溪流欢歌,郁郁葱葱,好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王母娘娘对眼前的美景赞叹不已,游兴大增,但此时内急,便找个地方蹲下方便。不料突然被什么东西把屁股戳了一下,王母娘娘定晴一看,原来是让芦苇叶尖扎的。

王母娘娘气的把这片芦叶拿过来,用她的玉牙狠狠地朝叶子上咬了一口,因王母娘娘长的是三颗门牙,草叶上从此便留下了三个深深的牙印。如果你不信,可找片芦草叶看看,每片上面真的有一行明显的牙痕,相传那就是当年王母娘娘玉牙咬的。

王母娘娘咬了一口还不解气,又把芦苇连根带叶拔了起来,拿在手里使劲地揉啊、捏呀、搓呀,即使这样,也还觉得不解恨,又站起来使劲把这颗芦草踩倒,一边踩一边说:“你不是爱戳人吗?我叫你永远站不起来!”

打那以后,芦草就分成两种,一种是长在滩涂里面的,长的高,直挺挺的,叶子长,叶尖软,不怎么扎人,可以编席子、包粽子,后人单另起了个名字叫芦苇。另一种是长在湖滩边、河坝边、马路边上,就是戳过王母娘娘的这种。因为给王母娘娘又是搓又是踩的,弄得茎身站不起来,只能趴在地上横着长。因为叶子让王母娘娘搓揉过,叶子心里很不服气,所以这些个叶子长的是又尖又硬,戳人可厉害了。但也正是因为戳了王母的玉体,沾了仙气,叶子变成甜的了,牛、马、羊都爱吃,后来人们就叫它芦草,太原话叫芦拔子。

第二个传说,蝼蛄救驾

刘邦是一个强大帝国的缔造者,关于他的传说,其中就有蝼蛄救驾。

秦朝时,秦皇的军师占卜观象算出,真龙天子已经降生在丰城,秦皇闻后大惊,急忙派兵前往丰城,下令杀掉城中所有新生儿。刘太公夫妇害怕新生的刘邦被害,便想逃出城,去沛县躲藏几天。当行至丰沛交界处休息时,忽见后面人喧马叫,就知追兵来了。正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只见不远处有一老人正用一匹老马拉犁耕地,于是刘太太便向前请老农相救,老农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眼看后边的追兵已到,忽然耕地的老马急叫了几声,用蹄子在地上猛扒了一个坑,老农马上叫刘太太把孩子抱过来放入坑中。刘太太无奈,只好将婴儿放入坑里,在上面轻轻埋上一层土。老农继续犁地,犁了一圈后又来到掩埋婴儿的地方,老马怎么也不往前走了,只见老马一只前蹄抬起,马身掩住地下的刘邦,一动不动。这时老农坐在地上抽烟休息,刘太太也捡起旁边的榔头假装在田里打土坷垃。官兵追到后,只见一老农和一妇人在田间耕地,四处又无人,怀疑孩子藏在田中,便用刀枪遍插田地,唯有马蹄下面没有插到,而此处正是刘邦藏匿的地方。秦兵折腾一番一无所获,只好回去复命。从那以后,马站立休息时总是把一条前蹄抬起。只因这匹马因受到了玉皇大帝的旌表,老马为了感谢旌表之恩,便将歇蹄的姿态代代相传。现在看看马在休息的时候,总是要把前蹄抬起来,想想也是奇怪。

刘太太见官兵去后,心中惦念孩子的安危,急忙到在老马的前蹄下去扒孩子,把土刚扒一层,见一只蝼蛄,从埋婴儿的土中钻了出来。刘太太见后十分生气,心想你这该死的蝼蛄,也来欺负我的孩子。一怒之下,捏起蝼蛄,一手捏头,一手捏身子,两手一扯,分为两段,随手扔在地上。

细看时,见孩子的鼻孔处向外有二条小洞,便恍然大悟,莫非怕孩子在土中憋死,才与孩子钻洞通气。看来我今天做下了一件天大的错事了,得恩未报,反而为仇,当时后悔莫极。回头看见掐断的蝼蛄上下处,正不停地颤动着,忙从地上拾起一个谷秸杆,掐下一小节,一头插在它的头里,另一头插在它的脖子里,就把它的头给接了上了,轻轻地放在地上。一会儿,蝼蛄真的活了,慢慢地爬动,钻入土中去了。

后来刘邦打平天下,坐了皇帝。有一个夏季的晚上,刘邦在南宫乘凉,忽然间飞来一只蝼蛄落在脚下,赶之不去,刘邦十分惊奇。忽想起幼年时,听母亲所讲过蝼蛄救命之事,心想朕曾受过救命之恩,应予以报答,便想封蝼蛄为“护国公”

第二天上朝时,与大臣们讲了此事。萧何出班奏曰:“万岁此事不妥,蝼蛄专食田间的吞苗,致使减产欠收,老百姓对它恨之入骨。若受赐封,恐民心难服,它不过是救过你一人,现在却是天下百姓的公敌。赐封之事,望皇上三思而行。”刘邦听后,认为萧何所奏有理,于是罢封了蝼蛄。

蝼蛄因没能得到皇帝的赐封,大为恼怒。此后便开始大肆繁衍,尽食田间的禾苗。

小的时候,为了验证蝼蛄的头是不是接上的,小伙伴们就在晚上路灯下或在田间捉到一只蝼蛄看看,它的头与脖子之间真的有个很明显的接痕,若将它的头揪下,刘太太给它接头时,插进去的那节谷秸杆至今还有呢。

第三个传说:黑了心的甜草根

相传,古代的时候,咱们晋阳古城就是一个地肥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物产丰饶、牛羊遍野、草木繁盛、气候宜人,田野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据说,人参也生长在黄土高坡上。

有一年,山西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人参就找到了甜草根说,在这里太阳把地晒得都冒烟了,实在活不下去了,咱们去东北看看吧。听说那里都是黑土地,抓一把土都能攥出油来。甜草根听了也有点动心,心想,咱这祖祖辈辈都在黄土地上,也没有见过个世面,出去看看也可以,于是就满口答应了下来。人参说,咱们今晚早点儿休息,明天一大早我来叫你一起走。甜草根说,好!一夜无话。第二天,天还没有亮,人参就过来叫甜草根,说咱们一起走吧。可这个时候,甜草根竟然变卦了,舍不得离开山西了。人参说,咱们都说好了的事,你怎么能够改变主意呢?甜草根说,故土难离,我实在是舍不得家乡的山山水水,我决定不走了。人参说,承诺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兑现呢?不守信誉,是要黑心的。不料人参的这句话,一语成谶。甜草根从此以后啊,不论长多粗,剥开来看,中心的芯都是黑的。于是人参就告别了甜草根,乘着天还未亮,出了娘子关,直奔东北去了,并在那里落户安家。

传说归传说,查资料看,甘草,也叫甜草根,它还有很多的别名:红甘草、粉甘草、粉草、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甜草、甜根子、棒草等等,是一种传统常见中药,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因其调和功效被称为“众药之王”。甘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

中药人称本草,而甘草是本草中的国老,诸药以甘草为君,调和诸药。陶弘景说:“国老为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之宗。”李时珍说:“甘草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我国公元前年的《尔雅》中已有甘草记载。西汉《淮南子》中说:“甘草主生肉之药也。”《说文》中说:“五味子好者为甘。”《神农本草经》称为“美草”、“蜜甘”。

宋代梅尧臣诗云:“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南从荷蓧叟,宁入化龙陂。去与秦人采,来扶楚客衰。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晋代以前,我们祖先便知道甘草可以“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唐代药王孙思邈曾经说:“甘草解百毒,药如汤沃雪。”

这个传说,是小时候父亲讲给我听的,为此我还专门去地里挖过甜草根验证,确实不论甜草根长的是粗或细,中间的芯还真都是黑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看看,别的地方生长的甜草根可没有这种情况,这可能与太原地区的土壤和水质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有待科学家、植物学家们去研究解释了。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6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