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心不变代代传承大庆读本mi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初心不变代代传承

本报记者王翠

9·26大庆创业纪念日,大庆人自己的城市纪念日。我们崇尚的“创业”,到底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实现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意志力的体现。创业,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踏荒原,在生活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端匮乏的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夺取了石油大会战的胜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无疑,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大庆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殷切勉励大庆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是给予大庆的崇高政治荣誉和巨大鞭策鼓舞。一年来,大庆人一路抢关夺隘,高擎“标杆旗帜”,不负重托,不负韶华。在疫情、低油价和极端天气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大庆油田今年上半年完成油气产量当量万吨,实现“双超”;大庆石化“大炼油”中交;大庆沃尔沃汽车“滚滚向前”,第20万辆整车日前下线……可以说,今天大庆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大庆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每一个大庆人,都是前行路上必不可少的坚定力量。延续过往的辉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初心与前方的路。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个家庭,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祖孙三代为了同一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接力诠释创业的意义。曾和钻井队书写“破冰取水保开钻”的故事,参与建设大庆油田 座水源——西水源的水务人曾树清一家;当了一辈子采油工,值班次,录取资料数据16.8万个无一差错的刘国恩一家;来庆支援医疗卫生建设,医院放射科的王瑛琪一家;参与建设我国 座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中温、中压燃油热电厂——安达热电厂(龙凤热电厂前身)的金龙范一家;会战时期在托儿所看护的李桂英一家;大庆 个承担市政的客运物流——中七路长途客运站建站,前来支援的马玉祥一家;祖孙四代传承剪纸技艺近百年的葛郭氏一家。其实,从石油大会战开始至今,60年来,和他们类似的家庭还有很多。有的是父子、母女两代人,有的是夫妻同在一个单位,他们更像夜空中的繁星点点。我们选取这些家庭,代表着水务人、医生、采油工、幼师、电力人、客运人、剪纸手艺人等职业群像,更代表了在岗位上默默付出,为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贡献力量的全体大庆人。时代的背景不断变更,但代代相传不变的是,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和力量。于大庆来说,是如泰山般难以击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创业,初心不变,代代传承。这突出表现在石油大会战“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实际行动中;表现在“延续父辈的足迹,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实践中;表现在聚焦“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核心任务,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大庆转型振兴的奋斗中……本期读本,通过讲述这些家庭在各自平凡岗位上的创业故事,来透视大庆的沧桑巨变以及大庆人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不懈传承。

水务人

20后50后80后

时光流转深情未改

本报记者王翠

大家熟知的“破冰取水保开钻”故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与钻井队一起用镐头砸开冰层,用简陋的容器,把50多吨水端到泥浆池,保证了萨55井提前开钻。同样是这群人,千里荒原找水源,建成大庆油田 座水源——西水源,为会战时期乃至油田开发建设用水提供了重要源泉,自此拉开了以水保油、为油尽责的序幕。他们就是 代西水人。如今,60年过去了, 代西水人曾树清的儿子、孙女,奋战在他战斗过的地方,继续承担以水保油、为油尽责的使命。

代西水人曾树清:

“事情无论大小,要干就干 !”

年出生的曾树清,从部队转业后进入玉门油田工作。年3月,曾树清携全家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借住在喇嘛甸农户家里。曾树清成为 代西水人。当时,正值油田开钻缺水的紧急关头。包括曾树清在内的西水人千里荒原找水源,随即,西水源召开建站动员会,他举手表态:“一定要尽职尽责,争取早日完成建站任务!”当时,建站盖房需用大量土坯。你脱块,我脱块;你脱块,我就脱块……曾树清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有时带着妻子黄学会一起加班,只为了多脱坯,尽早把房子盖起来。在曾树清和同事们的连续奋战下,年4月26日,西水源建成。年,西水源组织职工家属建干打垒,曾树清劲头更足了,不光干和泥、砸墙、打夯这些力气活儿,立房架、安门窗也都主动挑大梁,天天干活儿到天黑。他曾对家人说:“有了咱自己的家,每天上下班要少走八九里路,省下来的时间能为单位尽多少责任啊!”曾树清不善言辞,却总是充满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西水人“事情无论大小,要干就干 ”的优良作风和“时时坚持高标准,处处体现责任心”的岗位要求。长时间的重体力活儿,加上生活艰苦、营养不良,曾树清出现了脚面和小腿浮肿等反应,但他不叫苦不叫累,在最艰苦的时期,和西水员工一起,冬战严寒夏战酷暑,攻破供水关,夺水保油保高产。

代西水人曾树清和同事们一起盖的干打垒。

第二代西水人曾贵权:

“西水人的岗位责任心,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

今年56岁的曾贵权,在西水源工作了10年之久,是第二代西水人。“在西水源,维修、做饭,喂猪、木工,但凡工作需要,我的父亲曾树清都努力做到 。”曾贵权说,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事情无论大小,要干就干 ”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年刚参加工作时,17岁的我被分到了南二水源当维修工。23年后,才来到了梦寐以求的西水源工作,成为了一名通勤车司机。”虽然没有从事与供水直接相关的工作,但在曾贵权看来,把车开好,也是为保障供水做贡献,也应像老一辈西水人那样,不怕苦、不怕累,时时坚持高标准,处处体现责任心。“工作10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安全行驶40多万公里。”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高温酷暑,曾贵权告诉记者,他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到岗,认真检查车况,以消除故障隐患,保持车辆性能完好,下班后,还要围着车辆转几圈,敲敲轮胎,确定车辆一切正常才回家休息。“那时,曾贵权还在驾驶位后面放了一个手工缝制的小布袋,里面装着清凉油、藿香正气水、脑宁片,还有为晕车的职工准备的塑料袋。西水人的岗位责任心,不能在我这一代断了。”曾贵权笑着说,“必须作为传家宝,留给下一代。”

第二代西水人曾贵权(右)。(资料片)

第三代西水人曾晨:

“深钻高科技,传承西水人的岗位责任心,不给爷爷和父亲丢脸!

曾贵权说到做到,岗位责任心,成为他留给女儿曾晨 的精神财富。年在黑龙江大学毕业的曾晨,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机会,然而,她毅然回到家乡大庆,成为了黑鱼湖水厂的一名供水工。听说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西水源要建新厂,需招一批大学生,专注深度水处理工艺的她立刻报了名。“当初听说自己顺利通过考试,要被调到西水源新建的深度水处理车间工作,兴奋了好几天,可刚来报道那天,我就傻眼了。”曾晨告诉记者,没有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有的只是陌生的设备、百事待举的建设场面。“爷爷那一辈人刚建站时,条件比我们还要差,他们都能一个多月完成建站,我们有啥做不到的?”想到这,曾晨和小伙伴们干劲更足了,举起扫帚,抡起拖布,甩着抹布,一干就是半个月。0平米的厂房,56台机泵设备,一点点抠,一块块擦。清洗地上的油污时,自制的拖布,洗洁精兑白醋,各种招法都用上了……清洁有序的车间,扮靓了团队的新家,他们又开始研究设备操作,一遍遍记录、调试,争取达到效能 化。如今,专注于技术工作的同时,曾晨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把每一台机器、每一个阀门都擦拭干净,将车间内打扫得一尘不染。这种近乎尽责的工作态度、这样的点滴小事,正是西水人传承不息的岗位责任心的体现。“我是听着西水源的故事长大的,对西水源有着深深的感情,这里是爷爷和父亲工作过的地方,我一定会接过这个接力棒,永远传承这颗责任心!”曾晨告诉记者

第三代西水人曾晨正在工作。

采油人

握紧采油接力棒

祖孙超时空同框

本报记者王翠

在我市,有很多石油之家,或一家两代或夫妻都在油田工作。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采油三厂一矿的采油工。这里的采油井可以见证,这里的一草一木可以见证,刘国恩祖孙三人超时空同框,接力续跑,“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志向历经两次传承,被三代人坚守,书写精彩的奋斗故事。

代采油工刘国恩:

一个工作一辈子,只想着“我为祖国献石油”

刘国恩,是大庆油田的 代采油工人,参加过石油大会战。当了一辈子采油工的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咬紧牙关不低头,只想着“为祖国献石油”。年12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使室外气温骤降到零下40摄氏度,暴风雪翻卷着雪花,呼啸着在旷野上肆虐。为了取得 手资料,刘国恩顶风冒雪巡回检查在井场小道上,大风雪刮得他迈不开步,睁不开眼,他仍亦步亦趋向前跋涉。当他来到一个干线加热炉时,发现炉火被大风刮灭了,他立即掏出火柴去点火,可一连划了多根火柴都被大风吹灭,看看四周,所有能引火用的油毡纸,纸片都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干线加热炉点不着就会冻管线。”刘国恩又冒着风雪艰难地走回队里,找着油毡纸、擦布和轻质油,脱下棉衣来挡风,点着了炉火。由于风雪刮进他的脖子融化成水,湿透了脖领,后来又脱掉棉衣点火,刘国恩被冻成了重感冒。扎根生产一线37年,刘国恩管理的井口口场地平整,条条丝杠闪光发亮,大小闸门不渗不漏,项项资料齐全准确,件件工具物见本色。值班次,无一次迟到早退,录取资料数据16.8万个无一差错,在几十年的管井岗位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事故……

代采油人刘国恩。(资料片)

第二代采油工刘学军:

接过父亲手上的“旗帜”,实力诠释“四个一样”

刘学军,年从技校毕业后来到了采油十厂工作,成为了第二代采油工,年刘学军调到了采油三厂一矿,这一干就是25年。“参加工作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告诉我,采油工作必须有极强的责任心,即使条件、环境变了,但‘四个一样’的作风不能变。”刘学军告诉记者,正是受到父亲刘国恩的影响,深记父亲的嘱托,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刘学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一年夏天,他管理的一口电泵井控制屏被水淹没。得知消息后,刘学军急忙来到这口井上,面对着齐腰深的水,他二话没说,纵身跳进水中,用肩膀杠、绳子拽,半小时之后,控制屏完好无损地被他立在了值班室的房顶上。“采油工作是挺苦的,但我早就习惯了。”连续多年获得采油三厂“先进个人”等荣誉,从小刘成长为刘师傅、再到刘班长的刘学军坦言,这些年,他干过采油工、热洗工、夜巡工,但既然从父辈手中接过“旗帜”,就会和父亲一样,为油田事业奉献一辈子。

第二代采油工刘学军和第三代采油工刘洋,父女俩一起巡井。

(本版图片除资料片外均为本报记者王翠摄)

第三代采油工刘洋:

为奏响“我为祖国献石油”新乐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时光匆匆,一转眼,作为青春勃发的90后“油三代”,刘洋也成长起来了。因爷爷和父亲都是采油三厂的采油工,她也于年,如愿成为了该采油三厂一矿队采油二班的采油工,和父亲同在一个班组,共管理1座计量间、22口抽油机。6年前的刘洋,也有机会去北上广,但血液中代代相传的石油基因,让她决定回到大庆,把青春奉献给石油事业。“原来接触的是水井,到队之后管的是油井,一切从头学起。”身上有一股韧劲的刘洋,没有因难而退,她不喊累也不叫苦,一步一步,沿着爷爷和父亲当年的脚印前行,这父女二人,在同一个班组,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父辈传承下来的“四个一样”,刘洋始终铭记于心,并以此给自己划了两条硬“杠杠”——一是计量间录取的数据一定要准确无误;二是要认认真真跟着父亲和班组其它员工学技能。“采油工的工作虽然比我之前做的工作复杂,也比其他工作累,但我相信自己能干好,为奏响‘我为祖国献石油’新乐章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从刘洋坚定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年轻一代,定会不惧困难、勇于创新,创出新的业绩。

电力人

一脉灯火三辈传承

本报记者王翠

城市的繁华璀璨,离不开供电人的用心守护。一脉灯火,三辈传承,在油田电力技术服务公司工作的金松,与他的爸爸、爷爷“接力”,连续在电力岗位奉献了53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和温暖。电力于金松一家而言,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能源,而是化为他家血脉传承的象征,成为见证油田发展变化的时代年鉴。

代电力人金龙范:

抱团取暖,为油田发电

年,正值大庆油田开发阶段,为满足石油和石化工业迅速发展,安达热电厂(龙凤热电厂前身)正式筹建。一位来自吉林的青年,不顾家人和妻子反对,毅然踏上“北漂”之路,来到这间热电厂,想尽展生平所学,为祖国的电力建设尽一份力。这人便是 代电力人——金龙范。同事们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和金龙范差不多岁数的年轻人, 的不过30多岁。几个人挤在办公室内,两张拼在一起的四方桌上密密麻麻摆满了书籍、文件、资料。到了冬天,屋里供热不足,即使在门上挂上一条棉被挡着,屋里的温度还是很低,冻得大家蜷成一团。尽管生活、工作条件非常简陋,但金龙范和同事们的精神头都倾注在工作上,根本不在意条件优劣。没有工具就自己制造工具,刨坑、挖地、搭架子、拉设备,硬是靠着人拉肩扛将大型设备就位……年2月,热电厂4个阶段工程施工全部完工,这标志着我国 座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中温、中压燃油热电厂正式投产运行。金龙范兴奋地欢呼着、跳跃着,泪水与汗水一起在脸上流淌,自豪感、幸福感、成就感由然而生。

代电力人金龙范(右)在龙凤热电厂职代会前与代表交流。(资料片)

第二代电力人金文俊:

高标准作业,为千家万户送去电和热

第二代电力人金文俊,年从哈尔滨电力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来到宏伟动力站(现热电二公司)工作,端起了电力“饭碗”。“参加工作的前一天,父亲对我耳提面命了一番,让我一定要时时坚持高标准,视为油保电为己任!”时至今日,金文俊仍清晰地记得父亲的叮嘱。从事电力工作30余年,金文俊圆满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技术,反倒是同事们总说:“老金干活,胆大心细、谨小慎微,和他一起搭档,放心、踏实,保准出不了事。”“3号机2号循环水泵电机运行轴承温度高,达到71℃!”年冬天,夜已过半,金文俊的电话突然响了。他深知,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转子磨损,定子线圈绝缘降低而发生电机烧损事故。险情就是命令,撂下电话,金文俊没有犹豫,穿好衣服奔赴现场。“这么紧急的故障,我们4个小时就处理完毕。”第二天回到家中,金文俊给父亲打电话“汇报工作”,也是给父亲交上一份答卷。

第二代电力人金文俊。(资料片)

第三代电力人金松:

将“为油保电为己任”作为 的家风

带着爷爷和父亲的期望,年,金松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回到油田电力技术服务公司从事电力工作。当时正值企业转型发展之际,龙凤热电厂更名为供电二公司。同年,油田公司为了推行标准化操作,举办了油田公司 届标准化操作大赛。作为为数不多的青年员工之一,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到3个月的金松被抽调去参加比赛。当时的金松,对倒闸操作完全陌生,而与他同场竞技的对手全是有20年甚至30年工作经验的“老电力”,想要从他们当中脱颖而出难度着实不小。为了不让自己“掉链子”,金松刻苦练习,经过一周培训,不负众望,以 名的成绩赢得了比赛。“身为电力人,一定要时时坚持高标准,以为油保电为己任!”这是金松上班之后,爷爷和爸爸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成为了金家的家风。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金松撇下大学生的身份,从零开始,做起了师傅的“小跟班”“小秘书”。同时,利用轮休时间,到父亲单位,现场观摩厂网检修,积累经验,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金松已经成长为一名 的电力人。

第三代电力人金松。

从教者

幼教世家见证教育变迁

本报记者王翠

从会战时期在托儿所看护的外婆,到大庆 批接受正规幼师培训的母亲,再到如今继承“教育衣钵”的女儿,一家三代人与孩子打交道,一代又一代走得越来越远,学历也越来越高,她们的故事,是新中国70年教育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

代“幼师”李桂英:

看护好孩子,也是为油田作贡献

年,33岁的李桂英随丈夫来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时,作为家属生产队的一员,很多人在工作之余还需开荒种地,李桂英则被分配到托儿所做看护。李桂英是农村姑娘,因为家里穷,没上过私塾,只跟父母学会了干农活、做女红,大字不识几个。虽然没接受过文化教育,但她是一个非常称职的看护。与现在的幼师不同,那时看护不用教授孩子们知识,主要负责照顾他们吃喝、午睡。然而,看护也有一份不小的责任。“让一线会战职工放心,也是间接为油田生产作贡献。”吃苦耐劳、性格温顺的李桂英,尽全力把各项工作做细致,把看护的二十多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她是孩子们眼中的好阿姨,多次被评选为“三八红旗手”。

代“幼师”李桂英(前排中)。(资料片)

第二代幼师于秀云:

当老师,一生都要不断学习

年,20岁的于秀云中专毕业,成为龙新幼儿园的一名幼师,她多才多艺,钢琴、手风琴、唱歌、跳舞样样精通,编排的幼儿舞蹈多次获奖。尤其是她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非常有亲和力,很多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她的班级。“当老师,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于秀云介绍说,年,全国又开始推行幼师资格考试。她白天工作,晚上到夜校学习,成为了大庆最早一批持证上岗的幼师。年10月,因工作需要,于秀云被调到西宾幼儿园当幼师,“虽然单位调动了,但对待工作和孩子们的态度不能变,不断学习的要求不能变。”在岗30年,于秀云一直是幼儿园里的“人气王”,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于妈妈”。她曾连续15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大庆市 教师,多次参加市级赛课比赛获一等奖。

第二代幼师于秀云(左一)。(资料片)

第三代幼师颜芳芳:

挥洒青春,享受教师的美好时代

受姥姥和母亲的影响,8年,颜芳芳自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通过大庆油田组织的幼师招聘考试,进入龙岗总园花卉幼儿园,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母亲多年教学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发,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我都会跟她探讨,如何做一名好老师。”颜芳芳告诉记者,和姥姥、母亲那个时代不同,新时代的幼师不仅要看好孩子、会教孩子,还要懂得幼儿心理等等学问,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学方法、做好教学设计,也要学习《幼儿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努力将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12年的教学历练,让颜芳芳成长为拥有丰富经验的 幼师,多次荣获大庆油田托幼管理中心“好老师”、大庆油田矿区服务事业部“阳光青年”,市级“ 教师”、“骨干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她说,“幼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乐此不疲,我期望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留下属于自己的 的风景。”

第三代幼师颜芳芳带孩子进行课外活动。

客运人

“运一代”到“运三代”的速度与激情

本报记者王翠

从年中七路长途客运站建站,由安达来支援的爷爷,到从部队转业回来,先后从事稽查员、三品安检员的父亲,再到有7年站务经验、担任问询中心副主任的女儿,马家三代客运人的接棒蓄力,蕴含着对客运事业的激情与期盼,客运汽车的更迭换代中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新跨越与新梦想。

代客运人马玉祥:

组装的“解放”动不动就坏,贪黑修是常事儿

马玉祥,年出生,18岁参加工作,在安达市运输公司当修理工。年,大庆市运输公司中七路长途客运站建站,承担市政的客运物流,此前,五区的运输均归属油田管理局管理。建站伊始,安达运输公司派出一个小队前来支援,马玉祥便是其中一员,负责大车修理。那时的客车,几乎都是组装的解放客车,需要手摇打火启动,车上没有取暖设备,也没有风扇,冬冷夏热,车内环境很差。客车组装用的零部件都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产的,客车跑得特别慢,运转时车身震动剧烈,加上路面都是沙石,车子坏在半路是常事。“每天多费点功夫不要紧,不能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哪怕一处出现小毛病,都会引发大问题。”为了第二天正常出车,更为了乘客安全考虑,车子回到站里,必须仔仔细细检修一番,为此,马玉祥经常贪黑修车。年,中七路铺上了水泥路面,接着是往二厂方向、四厂方向都修成了水泥路……路好走了,但当时的客车没有报废年限,只要能上路就得继续跑,所以马玉祥的修理工作始终都很繁忙,因此,车回到站里必须仔细检修一番的工作日常,一直持续到他退休。因为他工作勤恳,踏实肯干,多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人、劳动模范……

代客运人马玉祥的工作证。(资料片)

第二代客运人马立军:

乘客安全出行,是38年来不变的责任

9月16日上午11时,在长途客运中心站候车室内,马立军和同事正在依次对进站旅客进行安全检查,快速排查危险品。59岁的马立军是一名三品安检员,也是马家第二代客运人,而他选择客运的理由很简单——父亲马玉祥想把他修大车的技艺传下去。其实,从部队转业回来时,马立军有很多选择,但却遵从父亲的意愿,来到中七路客运站。不过,不是担任修理工,而是成为了一名稽查员。后来因工作需要,马立军先是被调到客运北站担任稽查员,又被调到长途客运中心站,担任三品安检员。“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庆的柴油客车陆续代替汽油车,车窗从手摇式变成推拉式,到现在有了空调车,乘车环境越来越好。水泥路也逐渐换成了柏油路,道路变宽,交通标识越来越规范……”在岗38年,马立军见证了大庆客运汽车的更迭换代和乘客乘车环境的不断优化,他的工作岗位也几经变动,但不变的是责任——乘客安全出行。稽查员和三品安检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关乎每一位乘客的安全。深知责任之重,马立军做事认真、有责任心,也因此,在岗38年来,马立军多次荣获大庆客运集团的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称号。明年就要退休的马立军,没有缺席这场抗疫之战。自长途客运站3月12日逐步恢复部分营运班线以来,他始终坚守在一线。除了检查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外,马立军和同事们还要对进站乘客进行体温检测。“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治病救人,但作为客运安检人员的我们,坚守岗位认真工作,为市民的安全出行做好保障,就是我们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 贡献。”马立军告诉记者。

第二代客运人马立军。

第三代客运人马丹:

让乘客出行更舒心,是工作应有的样子

“年少时,我对父亲的制服充满向往,长大后,我成为了和父亲一样的人。”马丹告诉记者,9年7月份,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花卉技术专业毕业的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中七路长途客运站入职考试。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后,又经过3个多月的培训,马丹成了一名站务员,一干就是7年。她说,“检票、售票、三品检查……站务员的日常工作任务比较杂,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保障车站运营安全有序,更要在乘客需要的时候 时间送上温暖与关爱。”因为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当中七路长途客运站整体搬迁至大庆公路客运枢纽站时,马丹升为公路客运枢纽站站务班长,被调至大庆市政务服务中心的综合窗口,负责接听电话,处理投诉。今年5月份,她又被调回公路客运枢纽站问询中心,担任中心副主任。“爷爷和父亲的工作是让乘客出行更放心,我们的工作是让乘客出行更舒心。”马丹说,耐心、及时、细致、周全,就像是烙在她脑海里的印记一样,成为她帮助乘客解决困难、化解矛盾纠纷的准则,“这是工作应有的样子。”

第三代客运人马丹。

行医者

最美“亲子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本报记者王翠

这是一医院的医学之家:爷爷是放射科“元老”,奶奶医院妇产科助产士,爸爸是口腔科“前辈”,医院机关工作,女儿则是磁共振室的新星,祖孙三代从医,一门四名医生。全家人穿上白袍,就是最美的“亲子装”。

代医者王瑛琪:

为放射科配备武器,引进 台大型X光机

医院比作一支军队,那其中装备最精良的“重装部队”非放射科莫属。医院配备着 、最 的影像检查机器,但曾经,这里却只有“小米加步枪”的朴素装备。“年,我还在安达二中上初中二年级,学校动员参加抗美援朝,我也报名了,被东北卫生部挑走。当年10月份,我来到齐齐哈尔医士学校(今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班接受培训,以备充当随军护士,后来又被转到医师班。”作为王家 代医者,今年86岁的王瑛琪,说起往事仍记忆犹新。他说,虽然他没有 ,但参与了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反细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作出了贡献。王瑛琪告诉记者,年,思及家乡也缺少医务人员,他回到了安达县,先后在县十一区卫生院、县卫生院、医院从医,期间到哈尔滨卫生干部进修学校专门学习了X光诊断技术,从此和影像学结缘,“年,刚建市的大庆,引进了一批医疗卫生人才,我作为其中一员,医院放射科 任主任,一直工作到年退休。”当时,医院还是平房,门前是狭窄的土路,门诊和病房又小又简陋。王瑛琪至今还记得初到放射科时的情景,“这个科室非常简陋,只有一台机器在用。”“不像现在的机器那么先进,拍完就可以在电脑显示器上看到影象。我们购买的 台大型X光机,虽然是当时 的,但需要胶卷才可以显示,从拍摄到出胶卷的时间间隔比较长……”深知设备对放射科的重要性,王瑛琪还曾到全国各地调研,把当时 的“武器”医院,之后,他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习、研究X线诊断技术上,利用新的武器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代医者王瑛琪。(资料片)

第二代医者王丹放:

学习先进正畸技术,见证口腔医学发展

今年刚退休的王丹放,是王瑛琪三个儿子中 一个坚持走完医学道路的。“父亲从医多年,母亲也曾是助产士,受他们影响,我报考了绥化卫校安达分校,学习口腔专业。”和父亲曲折的从医路相比,王丹放的经历较为顺利,“年走出校门,进入安达县医院,成了口腔科医生,年我和从事行政工作的妻子,先后医院工作,我在口内科,她在机关工作。”那时,牙齿健康仍未引起市民的重视,多数人都是牙疼得受不了才来看病,王丹放主要为患者进行治牙、拔牙、镶牙治疗。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口腔健康美容也越发受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51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