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你可能并不了解的他们

刘一:为自己鼓掌

刘一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个小镇。大约两周岁的时候,母亲张建丽发现,孩子虽然会叫妈妈,但几乎不说话。心细的张建丽带刘一去看医生。医生说,孩子得的是“孤独症”,同时告诉她:“多和孩子交流,过两三年就好了。”可张建丽很快就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尽管她想方设法多和孩子说话,但刘一出门时埋着头,不愿意看别处,也不爱和人交流。他讨厌变化,作息时间、生活用品不变,喜欢走相同路线。他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会被电视里的情节吓得大哭不止,或者试图把电视机摔倒在地上。等到上幼儿园,张建丽发现儿子已经无法接受普通教育。“他对教室里的一切都很好奇,上课的时候根本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老师的指令。”张建丽给刘一换过六七所幼儿园,很多时候,“刚去一两天,人家就劝退了,他们说孩子‘跟别人不一样’,‘不听话’。”

孤独症患者刘一在作画

张建丽在刘一的病情上受到误导并不奇怪。直到年,中国才出现第一份有关孤独症的报告。医院陶国泰教授在报告中描述了4例孤独症,证明该疾病在中国真实存在。刘一出生时,中国有能力对医院,以及提供干预治疗机构数量依然非常有限。

什么是孤独症?医学界对于孤独症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起初人们认为孤独症是父母不良养育方式的结果,后来研究者相信它是一种心理疾病,但这些假说均已被推翻。男孩女孩的孤独症发病率一般都是4:1,而同卵双胞胎的孤独症发病率远高于异卵双胞胎的发病率。这些都表明是病理基因而不是后天环境导致了孤独症的发生。今天,脑研究的进步让我们对孤独症有了进一步了解。一些脑成像研究发现,孤独症涉及小脑、大脑以及脑边缘区域功能组织广泛性的功能障碍和变异,而这些缺陷明显造成了多种认知行为方面的不足。

事实上,今天医学界依然无法回答关于孤独症的许多问题——孤独症到底何时发病(是在怀孕期间还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基因相关;还有哪些因素被证明会影响孤独症的发病——但医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些共识: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广泛发育障碍。年,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这份权威性的指导手册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的诊断设立了两个核心标准: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局限、重复的行为方式、兴趣或活动。

这样的疾病在困扰多少孩子和家庭?刘一出生于年。他出生的第二年,全国六省市(江苏、吉林、河南、贵州、甘肃、天津)对孤独症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孤独症发病率是千分之一。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这个数字一直被沿用至今。但事实上,与张建丽有同样困惑的母亲比人们想象得要多的多。国际医学界普遍认为,孤独症的全球发病率在1%左右。医院正在牵头进行我国的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儿童保健科主任徐秀认为:“中国的发病率可能比1%少一点,但也少不了多少。”

为了让刘一能够接受普通教育,张建丽辞掉了工作,开始了陪读生涯。儿子在教室里上课,她就在幼儿园的值班室里待着,随着准备应付突发情况,但这样的坚持,最终也没能让刘一上完小学一年级。“校长说,你的孩子在这里出了事,我们付不起责任。”张建丽走投无路,只能把刘一送到当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可这个权益之计,让做母亲的很不甘心。张建丽发现,这所特殊教育学校没有针对孤独症学生的干预办法。在针对孤独症的许多干预方法中,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是应用行为分析(ABA)训练。应用行为分析基于对人类行为的一个普遍假设:人做出某种行为必然是因为预期出现某种结果。例如,孤独症的孩子通常不会







































治白癜风去哪里治
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3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