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东方医院一位医生的经历激励着我们
黄远亮教授的自述,我享尽了口福
从电工到工农兵学员
我能讲上海话,但是讲的不好,我是南京人,但又是20年工作之久的“新上海人”。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南京无线电厂当工人,那个厂就是赫赫有名生产“熊猫牌”的厂,年我父亲的突然过世,让我们兄弟二人的生活从此改变,仅靠妈妈微薄的工资过日子。 平时,我妈妈烧饭老是烧得很烂,后来我才知道,饭烧得烂,看上去就多一点;还有,我妈妈的牙不好,饭硬了嚼不动。 我们二个孩子念到初中,妈妈说让你们弟弟念高中吧,你就早点工作,我付不起你们的学费了。我弟弟一路上学,参军,直到研究生学历当了央行南京分行科技处处长,后来调到上海,担任中国银联商务副总裁。我呢,初中毕业,学校给了我一张通知,医院去上班。那年,我才16岁。 从此,我就阴差阳错地和牙齿挂上了钩,用现在的话说,有缘吧。 医院不是当牙医,而是当电工,专门保养、修理各种牙科机械。牙科器械微小、精细,我跟我的师傅刻苦地学,很快,就满师了,就入了团,医院的团支部副书记。 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年,南京医学院口腔系有1名招生指标要在南京市卫生系统内挑选,我想,如有读书的机会该多啊。不读书,只能当一辈子电工。 整个南京市卫生局挑选了9位候选学员。我一问,真的很泄气,他们8个都是医生,只有我一个是电工。 有人还讽刺我:你是电工,应该去报工科的,医科和你有什么关系?师傅更不愿意我离开。 最后,经过政审及文化考试,我被选中了,我成了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中的一员,读三年大学。 口腔系的教学课程中有一门是如何保养牙科设备,课程是开了,可没有老师。医科大学的教授认识我,他们曾经带医院来上实践课。系主任说:小黄,这门课你来上吧。 于是,我走上了大学的讲坛,专门给我的上届及同班同学讲牙科器械保养。比如从英国进口的高速风动牙钻,里面是涡轮,每分钟40达万转,非常精致,钻牙切割效率非常高。人的身上,牙齿是最硬的东西,这牙钻要对付的就是最硬的东西。我就把它的工作原理,保养常识,维修技巧等等通过分解图,进行讲解。应该说,这一门我是滚瓜烂熟的。 我当学生的时候已经当老师了,挺是开心。 从口腔科医生到研究生 医科大学毕业了,教授希望我留校当老师,我想我这点学问还不是当老师的时候,更何况我比较喜欢临床,于是,医院,我不再当电工了,而是当住院医生,拔牙、补牙、装牙…… 但是我心里总想脱了头上这顶“工农兵学员”的帽子,我进大学读书并未参加统考,而是单位推荐的,我这个大学生总比全国统考的大学生低一等。我一直在寻求这个机遇。 工作之余我就攻英语,那时广播英语是学习的主要途径,我天天听,一级一级往上读。有不懂的就写信给电台,电台再让授课老师给我们回信——初时收到来信的激动很是令人难忘。 后来,电台广播英语频道吸收我进入广播英语面授班,以往只能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老师,现在可以面对面地请教他了。 可以说,我学英语比较早,基础也打得扎实。我隐隐意识到学历只是我的翅膀,还必须有长途飞行的内功,先练内功。 不瞒你说,这医院的护士小姜。医院团支部副书记,她是支部委员。什么?你听说当年的小姜是全院最漂亮的女孩子?不,娶个美人要出事,会有麻烦,我不想。我爱上了又端庄又活泼的小姜姑娘。小姜很有个性……你让我举个例子?好吧,譬如,她能讲纯正的上海话和南京话,可她只说普通话。与众不同吧? 突然有一天,我的机遇来了,全国有硕士考试了,大专的、本科的,都可以考研究生。英语、政治统一考试,专业试卷则由招生大学出。我觉得考研的策略十分重要,知名大学竞争激烈,当时武汉相对来说好一些,于是我报考了湖北医学院李金荣教授的研究生。 结果,我考上了。 一个朋友对我旁敲侧击:你考上研究生要到武汉去了,高升了,你大概要抛弃人家小姜姑娘了吧? 我摇摇头:胡说什么?我是真心爱小姜的,她也爱我。 第二天,我就拉着小姜到婚姻登记处领了结婚证。我要告诉亲朋好友,虽然我来不及办喜酒了,但我们结合了。 我的导师是李金荣教授,一位受人尊敬的口腔颌面部整形外科专家,她和王光美的妹妹是同班同学,东耀峻主任是具体指导我的导师,,后来我毕业,东教授专门请她来当我的答辩主席。 这三年里,我埋头钻研,我们不要孩子,等我毕业后,才有了我们爱情的结晶,是儿子,名字叫黄天伦,我想我要好好享受天伦之乐了,再也不东跑西颠的了! 你问我在武汉读完研究生是不医院?这次没有,我到南京医科大学当了讲师,医院当了主治医生,三项工作同时起步:临床、教学和科研。 从大学讲师到博士 我医院的电工到一个大学的讲师,很不错了。可是有一天小姜问我:你现在是不是有安居乐业的感觉了?对你来说,硕士学历还是低了,你应该继续攀登,你的路还远远没有终结。你继续读书的话,可能收入要比现在要低得多,但是你要挺得过去,家里的事你可能照顾不到,有我呢,你不用管,你要跑得更远,你叫黄远亮嘛! 想不到小姜的心气比我还高,所以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一定有个好妻子,这话不假。于是我就报考更高一级的博士生,全国统考,我选的导师是全国口腔医学领域唯一的一位院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口腔颌面外科著名教授邱蔚六, 人生道路上的拼搏,很像我们踢足球,好比我是中锋,球技我有了,踢边路的运动员也把球“喂”到了我的脚下,就看我能不能把握机会了,就看我临门一脚了,我也可能踢飞了,我也可能进球了。 这一次,我又很幸运,顺利考上了。 现在回想起来,医院第一个成为硕士的是我,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第一个考上博士的也是我。 我跟着邱教授主要的研究课题是涉及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和面部畸形骨头的整容,这是很领先的学科,至少在中国还是新鲜事。 上学位课程的大课时,我有幸结识了同班攻读胸外科博士学位的刘中民,他是我同学,我们很熟悉,我们虽然读的不是一门学科,但是后来竟然成了同事。 三年苦读,我终于毕业了,我拿到了博士学位。邱教授对我这个学生也很满意。这时,第二医科大学要选一些优秀的博士留校留院,我被选中了。现在要办个上海户口非常困难,那时候更加不容易,我的户口进上海,我们全家都成为新上海人了。其实小姜的妈妈是上海奉贤人,她对上海一点不陌生。 三年啊,幸运的三年。每到三年的时候,似乎老天爷总要拉我一把!“三”——绝对是我的幸运数字。你看,三年在医院当电工,三年读南京医学院成为工农兵学员,医院当医生,三年到武汉医学院读硕士,三年到南京医学院当讲师,三年到上海读博士……怎么那么巧?都是三,三年一个节奏,三年一个攀登,连医院口腔科,都在三楼。我跟这个“三”是有缘的,所以,我们儿子的小名,叫就叫三三。 我的同学说:黄远亮啊,你是三年一变样,20年大变样。 我回答说:不,20年大变样的不是我黄远亮,而是浦东新区,我只不过是很幸运地搭上这辆高速列车的一员。 从博士后到追随导师 我在上海二医大当讲师,医院当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生,工作了没多久,年,又有机遇了:中华口腔医学会、美国加州大学和香港理事基金会三家共同决定,从全国著名口腔医学院的三大院校中选两位博士,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大学牙学院攻读博士后。初选出6位博士,由卫生部亲自组织对我们考核,由加州牙学院的教授到中国对我们进行面试,最后一轮,我被挑选上,那一夜真是兴奋不已。 我对小姜说:真的很对不起你,可能又要三年了,我这一生到处奔波,家里照顾…… 她打断我说:我跟你一起到美国去吧,我当陪读夫人。 我的第一个导师是个美国犹太人,叫凯本,学识非常渊博,也是开大刀的一把好手,但是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要训人,他的学生都怕他,甚至恨他。我倒不怕他,我如果做错了什么你可以发脾气。我最怕的是那些什么水平都没有的领导,还有一付臭脾气! 年底,凯本要调到哈佛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去当主任,我不可能跟着导师到哈佛去,于是,牙学院给我另外指定一个导师,他叫斯密斯,他的专长是种植牙。从此,植牙一门就在我身上“种植”上了。 那时候是年,我们国家的牙种植还是空白,很少有人知道。牙齿掉了,还能在嘴里种一颗牙齿?钛金属的牙齿?拧在牙床上?天方夜谭,很少有人相信,即使相信外国有这么回事,对它的成功率也抱有极大的怀疑。 我跟着斯密斯教授钻研牙种植技术。 三年的日子过得飞一样,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不断汲取知识。 那是我取得博士后证书以后,可以说要留在美国拿到绿卡是很容易的,不少牙学院都有可能接受。美国最大的成功,正是对人才的汇集,全世界最好的专家,它是来者不拒的。我想,我要是不回国留下来成为绿卡持有者或美国公民了,对中国来说形象很不好,三个单位培养了我,培养完了我就跑了?这算什么?我对邱蔚六教授承诺过我会回来的,我要兑现我的承诺。 小姜也说:我们回去吧,还是故乡好。 我回到上海,曾经有报纸报道过我,说我毅然回到祖国,放弃了成为美国公民机会。我觉得我回来很自然,国家把我送出去读博士后,读完了我就回来,很自然,没有什么做作,也不需要炒作,人各有志。 医院的科主任、博导 我从美国加州回到二医大医院,我晋升为副教授,同时也当了科内的科研干事,所谓“干事”就是有关科内科研方面的事我多干一点。 你知道的,九院在上医院,地段也不是很好,可就是这个九院,有三位中国的院士,一个整形外科的,一个骨科的,还有一个就是我的导师邱蔚六。上海口腔方面的人才,几乎医院,九院的特色就是口腔与整形,医院,口腔方面的尖端人才,九医较多。 九院光是牙椅就有张,也就是说可以有个牙科病人同时就诊。医院的口腔科,牙椅也就10张20张,绝对不能和九院比。 说实话,我虽然是个科研干事,也一直想让自己的发展速度更快一些,不断向上攀登,可是,不是我想攀登就可以攀登的。 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天天都摆在西藏,看起来天天都可以攀登,其实不是,要看天气:风速是不是太大?天空是不是晴朗?温度是不是过低?积雪会不会崩塌?瞧准了一次机会,等到了一个好日子,才可以攀登,错过了那几天,只能退回营地,半途而废。人的一生要想不断上进,也好比爬坡登顶,能够攀登的机会其实不是很多,只有碰到了机遇,并且牢牢抓住机会,才能成功。 我琢磨着另求它路,谋求发展。同济口腔?还是别的什么地方?这时候,我的同学刘中民恰好打了个电话给我,他是心胸外科专家,医院的胸外科主任,他刚刚调到浦东去了,医院的副院长。他说:远亮啊,你到不到浦东来,到我们口腔科当主任吧? 我当时就怦然心动,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经有七八年了,这是一块热土,它发展速度极快,完全和国际接轨,人才集中。浦东新区的领导思想解放,魄力大,勇于争先。可以说,浦西的人都很羡慕浦东的人。建设浦东,对上海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我来说难道不是一个机遇吗?我不抓住这个机遇,就会失去发展我自己的机会,个人的力量还是很微薄的! 我向九院领导提出了申请,我给我的导师邱蔚六教授及我的师兄张志愿教授写了信。虽然二医大、九院和邱教授都很不愿意,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我的决定。 医院,我就思考,医院在陆家嘴金融区,它的定位主要是为从事金融领域的人服务的,白领、高层经理,外国来华工作的专家……当然还有万居民。眼下,医院的口腔科非常普通,没有什么亮点。然而,越是白纸越可以好好地画一张动人的画。 我决定,第一要引进人才,第二要使我们口腔科门类齐全:门诊、急诊、病房。第三,要开设种植牙的专科,这将是我们的特色。我必须坚持一个核心技术,而不是多个核心技术,确保有限资源利用的集中化。 年,以口腔种植修复技术为特色的专科口腔科被批准为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这一年,我入选了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 0年,我们口腔科成为中华上海口腔医学会委员以及浦东新区医学会口腔科专业委员会组长单位。我荣获了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颁发的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 1年,医院成立了口腔特需门诊和东方口腔种植修复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Branemark,Camlg,Replace,ITI,Frialit-2等牙种植系统,我们的基于CT技术的计算机辅助牙种植外科设计、预测模拟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一年,我获得了扬子江杯医学发展荣誉奖。 4年,我们通过激烈竞争,医院重点学科。 5年,我们首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重点专科建设计划,我担任了上海市口腔种植修复重点专科负责人,我和我的团队承担起临床医疗、大学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研…… 我不断争取着,不断攀登着,我最欣赏的倡导是:一个人始终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人生道路上的攀登不一定成功,但是积极地去试一试,闯一闯,起码有50%的希望,比起消极心态要强多了。 比如说有一天领导突然通知我,上海医务工会要在整个上海的医疗卫生系统评选10个科技创新新人奖,明天你就去打擂台接受挑战。让我准备的时间只有那天夜里。我不放弃,我决定要试一试,我挑灯夜战。 第二天我就仓促赶到会场,演讲了5分钟,主要是汇报我科研方面的创新思路及获得的成果。接下来是专家提问5分钟。面对深刻而尖锐的问题,我尽可能回答,我对自己从事的这一行还是胸有成竹的。 最后,我被评上了上海市的十佳。 对了,说起我的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大致有这么五个方面:第一,牙种植外科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第二,颅颌面种植外科CAD系统;第三,基于CT图像的CAD/CAM牙种植外科定位导向模板;第四,组织工程学技术在口腔种植外科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第五,牵引成骨技术在口腔种植外科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我们的口腔种植技术在许多方面在上海和国内,已经处于领先行列。 在获得了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以后,我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个人发展最快的这十多年,完全是“浦东”的功劳,搭不上浦东发展这辆高速列车,光靠个人的两条,我黄远亮能跑多远?能跑多快?这几年政府和工会给了我不少荣誉,其实,我很在乎另一个病人给我的称号:护牙神。黄远亮老师:留美博士后,医院口腔种植修复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口腔功能重建科学委员会(FOR)委员、国际牙科研究协会(IADR)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中国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编委,上海市口腔种重点专科植修复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
责任编辑:刘少飞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sc/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