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网复习ldquo五月十三rd
农历五月十三是大荆镇的庙会,这一传统节日相传始于明朝,据说这一天是关公的寿诞,旧时在关庙巷两旁设摊集市,来自邻近温、台两州各县的客商云集此地,赶会者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我们的记忆五月十三“挽缸”与“锡饼包茄”五月十三庙会最传统经典习俗和传说就是“挽缸”与“锡饼包茄”。关于这两个传说起源于什么时间,受访者都称不大清楚,因为都是听上辈人说的。
大荆荆东村(东门)70多岁的蒋学祥说,五月十三庙会期间,大荆集镇每家每户就早早地准备摊锡饼,买些豆腐干、黄豆芽、洋葱,和平常很少吃的肉、鱼,招待乡下来赶集的客人。
“锡饼包茄”是说这些乡下来的客人,整年在田间劳作,皮肤被太阳晒成茄子一般的古铜色。但他们赶庙会时为了体现郑重其事,特意穿上白色蚕丝织成的绢衫,绢衫的颜色与锡饼的颜色相似。当象牙白的绢衫把茄子色的身体包住,像似“锡饼包茄”。
关于“锡饼包茄”,仇德熙还有个说道。在年,一名媒体编辑向仇德熙约稿,仇德熙花了一个多月进行采访,后来写出了《关公关庙与五月十三庙会》一文,等文章成稿后,那编辑却退休了,文章也就没能刊发。一直到年,文章才被另一家文史类的刊物采用。由于编辑不了解“锡饼包茄”的传说,修改时将“锡饼包茄”改成了“锡饼包”,后来文章上了网,所以大家现在上网搜索大荆五月十三集市,有关“锡饼包茄”仍然是被称为“锡饼包”。
而“挽缸”怎么成了五月十三会市的代名词,民间的说法就有趣多了。比较多的说法是,五月十三期间,人特别多,人一多,自然热闹,但也有坏处,以前的大荆东门街是最热闹的,东门街边多茅坑,人一多以后,那真是人挤人,挤死人,那些站在街边的人被人一挤,都会掉入茅坑,所以非要挽住缸沿才能避免遭此噩运。
对于这种说法,世居大荆东门的蒋学祥认为有点不符合实际。他认为茅坑应在东门街边的小巷里,他带记者走了东门老街周边的小巷,说以前每家每户都有茅坑,大荆的茅坑是一个大缸,当时小巷两边都是一个个缸。
“那时是农业社会,肥料很值钱,当时有句俗话‘一个路过缸,抵过一个大学生’。”干学斌说那时的粪便都可卖钱,后来甚至有人将稻草放在锅里烧,把烧出来的水当作小便来卖钱,为了不被欺骗,因此有了用来测粪的仪器。
对于“挽缸”的说法,仇德熙于年在了解关公关庙与大荆五月十三庙会的关系时,曾走访大荆多名高龄老人,他说:“以前,东门的地势较低,五月十三大街小巷人挤人,再加上那段时间要雨水较多,人方便时,必须要挽住缸沿才不会掉下来。”
“‘锡饼包茄’和‘挽缸’应该都是开玩笑的说法,大荆集镇上的人开玩笑地说赶庙会的乡下人‘锡饼包茄’,乡下人回敬集镇上的人方便时‘挽缸’。”仇德熙说。
关庙与五月十三庙会为什么定于五月十三为庙会日,据说这一天是关公的寿诞。开初庙会主要是祭祀关公,同时有演戏、顶关刀、弟兄会等活动。由于赶庙会看热闹的人众多,吸引了大荆临近的永嘉、黄岩、温岭、路桥、温州等地商贾及杂技艺人等来大荆出售商品,竟献技艺,逐渐发展演变成万人云集的五月十三庙会暨物资交流大会市。
“顶关刀”是五月十三庙会的一项精彩节目,五月十三那天,村民会将放在关庙的关刀拿出来,关刀是仿关公用的“青龙偃月刀”用铁打造的,重83斤(大荆镇志记载是83斤,当地有老人说是90多斤,有人说是多斤),各地有武功来舞弄表演。这么重的关刀,一般人连抓都抓不动,可有的人不仅能手抓起来用脚挑起来,而且还能单手,双手举过顶,还可以开四门等表演。这些力气过人,武艺超群的人,常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所鼓掌喝彩。
干学斌说在建国前不仅看过顶关刀表演,还看过其他献艺表演。那时有个来自水涨蒲湾的人表演“放流星”,将系在绳子上的流星飞镖一样投到10多米远的小酒坛里,再快速拉出来,不碰着酒坛口。“那人是个大力士,一人的力气20多个青壮年也比不上。”
01建国前的五月十三庙会
今年84岁的退休教师干学斌家住大荆镇西一村,说起大荆的集市历历在目,尤其是儿时的记忆,仍然历久弥新。“在建国前,商品的种类没有现在丰富,但因为物资匮乏,尤其是周边乡下,几乎没有商店,只有等到五月十三会市时,才到集镇买到些生活的必需品。”干学斌说,那时通讯不发达,既无法特意去邀请,也料不到谁会来赶集,所以到了会市当天,镇上的每家每户都会早早开始准备,因为每天总会有些乡下的亲戚过来赶集。
庙会期间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73岁的退休干部陈卫民说那时摆摊的地段路不是很宽,等路旁摆了摊,再加上方圆数十里涌来的赶集人,小巷里顿时人满为患,“我和小伙伴们就到处钻,虽然家里也没买什么东西给我们,但就这样钻来钻去,看看一些新鲜的玩意就够我们乐的了。”满头白发的陈大爷说着,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儿时钻人群的动作,脸上那种快乐的表情可以想像他当时的兴奋。
“我是仙溪人,每年五月十三,爷爷就带着我去赶庙会,住在集镇东门的舅舅家。”前天,记者来到家住大荆镇高地村的仇德熙老人家,仇大爷今年77岁,他还清楚记得十来岁时赶集的情景。
那时,关庙巷及附近的巷弄内摆满了百货摊、书摊、镶牙摊、膏药摊、布摊……纸扇、蒲扇、草帽、汗衫、毛巾、香皂、搪瓷用品、不倒翁、小刀、小戏本,还有插在稻草把上五颜六色的“十八变”、花公鸡等。此外还有放电影、古装戏、武术表演、西洋镜、变戏法等。
“表哥带着我去看戏,看到台上锣鼓乱响,刀枪交加的武戏就来了精神;如果是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戏则兴趣索然呵欠连天。”仇大爷说那时最喜欢的玩具就是小刀,小刀一拉开就会跳出来,还能做好多玩具。那把小刀仇大爷保存了好多年。
02建国后的五月十三会市
建国后,五月十三庙会传统继续保留下来,但不以关庙为活动中心,而以物资交流及文艺活动为主,各地商贾仍来大荆,四乡八村的群众百姓也年年来大荆看热闹、买卖东西,从五月十三延伸到五月十六,甚至五月十九,而且一年更比一年热闹。
“那时旅馆少,大多摊贩夜里就睡在白天摆摊的路边。”大荆镇机关干部戴和春说,到了大跃进,关庙被改建成大会堂,祭祀和表演活动也都没有了。文革结束后五月十三集市才恢复,具体哪年恢复,记者还没找到相关的文字记载。
陈卫民说年他退伍后担任大荆镇副镇长,组织过人员维护集市秩序。“那时是供销社牵头举办物资交流会或展销会,展会地址已转到荆山南路老车站一带了。”
上世纪80年代,五月十三活动也曾热闹非凡过。据大荆镇志记载,赶集人数有时高达4万人,集市贸易成效额远远超过建国前。年展销品成交额,单大荆供销社统计就有元,而外地商人和摊贩成交额早已是供销社一倍以上,估计一个展销会商品成交额有90万元左右。
戴和春说,慢慢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商贸日渐发展,周边乡镇都有了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商店也越开越多,五月十三集市的商贸作用渐渐变淡,但作为热闹的会市,每逢五月十三,除了衣服、鞋子、日用品,一些新鲜玩意和特色美食也会聚集大荆,让农村里的孩子和不常赶集的人一饱眼福和口福,集市的地点则转到了大荆比较富裕的石门村、高地村一带。
据大荆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年,五月十三会市被列入乐清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年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但在今年的五月十三会市期间,记者采访二三十人,70岁以上的老人知道庙会及一些传说,40岁以下的一些人已不知道关庙与五月十三的关系,小孩更是不知道。
文章转载:今日大荆
广告投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