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的一个硬核女性形象

今天写写一个我特别喜欢的硬核女性形象,电影《三块广告牌》里的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部一个安静保守的小镇,在小镇外的路口上,有三块荒废的大型广告牌。一天,一位中年女人走进埃宾广告公司,想要租下这三块广告牌一整年,并付下第一个月的租金。她要求在广告牌上写“爱女惨遭杀害、凶手至今逍遥法外、威洛比局长这是为什么”这样的标语。

三块广告牌很快竖了起来。

原来,这位马尔德女士十几岁的女儿安吉拉,七个月前在一天深夜外出未归,后来遭人强奸并被烧成焦尸,而警察迟迟无法破案,并且因为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有搁置此案件的势头。

先来说说这位威洛比局长,小镇不大,人人都喜爱这位威洛比局长。同时,在警察局里,他也有一帮对他死心塌地的兄弟们,可能因为这位局长能看到每个人的闪光之处吧。他的队里,有个叫迪克森的警员,他是个做事粗鲁、脾气火爆的家伙,曾经做出拷打拘留人士、对黑人动手的事,并且他最讨厌马尔德。但是威洛比认为他本质不坏,所以依然保留他在警局。

马尔德不仅竖起了广告牌,而且还在广告牌旁接受了电视直播采访,她直言不讳认为警方不作为。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要把威洛比警长也写上去时,她直接回答“总是要有人负责的,他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

警员迪克森和警长威洛比,都看到了这次采访。警长看完后面色沉重,对妻子说到“我们要有麻烦了”。

第二天,威洛比警长想和马尔德谈谈,他来到马尔德家门,鼓足勇气敲门,他告诉马尔德他已经尽全力了,但罪犯DNA匹配不上,并且没有更多的证据,他认为广告牌的标语有失公允。马尔德不吃这一套,认为警长应该想尽办法破案,比如现在就应该去寻找证据,而不是来和自己谈话。警长没有办法,说出实情:他得了癌症,没剩几个月。马尔德说她自己知道,说镇上多数人都知道啊。警长不理解的问道,那你还把我写上去?马尔德说就为了你死之前能看到。

晚上,神父来到马尔德家,动之以情,神父说大家对安吉拉的死非常悲痛,但是不能这样竖立广告牌,劝说马尔德把广告牌撤除。马尔德却把神父和黑帮相提并论,极尽讽刺之能,最后还把神父骂走了。要知道,在美国南部,这是相当具有反叛精神的!马尔德是一个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女人!一句话,你们就是要接着调查我女儿的案子!用尽办法!

威洛比警长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一开始我以为他是一个伪善的反面人物,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我发觉他其实也处于矛盾的情绪中:案子确实难破,并且也破了很久,可手上现有的证据已经都查完了,就是破不了;再加上自己被诊断出患癌,或者还要考虑警方资源分配的问题,总之,案子确实没有再跟进了。他或许也不想如此,和下层警员比,对于搁置此案这件事,他没有那么心安理得。

他也知道迪克森折磨黑人嫌疑人不对,但他也知道“如果把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警察都开除了,警局里就只会剩下三个人”。威洛比警长是个明白各方力量制衡的人、是个明白这个南方小镇社会现状的人、是个明白自己的手下警员是几斤几两的人。可能他最不想打破的,就是这种制衡与平静,因为这些都不是他能凭一己之力解决的。可他偏偏碰上了这么个案子,又碰上了这么个刀枪不入又臭又硬的马尔德。

当他抽血复检他的医生对他说“我们都反对竖立广告牌,都站在你这一边”时,他终于爆发了,他把抽到的血样用力摔到墙上去,说“不治了,我真的很讨厌等待”!(意即他不想再无所作为,他要重启案件了)。他带着迪克森来到案发现场,焦尸的图片连迪克森看了都想吐。他们什么新证据都没找到。

而这边,马尔德几乎成了整个小镇的公敌,人人都反对她竖立广告牌。她去看牙医时,牙医想趁机报复她,马尔德一把夺过牙钻,在牙医手指上钻了个洞!!!警长威洛比只得把马尔德带回警局问话。谈话过程中,威洛比突然口喷鲜血,在被送上救护车时,他对手下吩咐“放了她”。警长心里在想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病房等待妻子接他回家的当口,他默默的哭了。可能,他也知道自己碰到大麻烦了,不管是工作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他都解决不了。

马尔德被广告公司叫去交下个月广告费,她经济拮据,根本拿不出钱。神奇的一幕发生了:一个快递员给广告公司送来了一个信封,里面是5千元钱,指明给马尔德交广告费。落款是“她不是唯一一个讨厌那帮笨警察的人”。谁都不知道这人是谁。

再回到威洛比警长这边,他心里已有了打算,他安排了一次完美的家庭野营,和妻子度过了浪漫时光,亲吻了两个女儿。然后,他开枪自杀了。

警长的死,使马尔德成为众矢之的,也使得警察局的警察们伤心欲绝,放声大哭。鲁莽的迪克森干脆冲进对面的广告公司,把刊登广告的负责人从二楼扔了下来,而这一幕,被赶来的新任警长看了个正着。新局长走进警局,想要履任,众人不买他的帐——这位局长,是一位黑人。迪克森尤其出言不逊,新警长解雇了迪克森。众警察都老实了。

迪克森无处发泄愤怒,他在深夜烧毁了那三块大大的广告牌。

威洛比的妻子来找马尔德,原来他在死前给马尔德写了封信,请妻子转交。信里戏谑语气十足,他承认竖立广告牌真是一个好主意,会使警察不得不重启调查,他还承认自己替马尔德支付了一个月的广告费,开玩笑要马尔德再小心一个月,因为人们会再敌视她一个月,同时他也说出,他对于破案真的尽力了,但毫无办法。(想想送钱人的落款——你不是唯一一个讨厌那帮笨警察的人)。

威洛比同样给迪克森留了一封信。迪克森深夜来到警局取信,并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阅读。原来,他是由妈妈带大的,并且至今和妈妈住在一起。他母亲脾气暴躁,观念十分保守,希望南方还回到以前的南方。与这样一位母亲相处并非易事,所以迪克森是也经常处在暴躁情绪中,对黑人不够友好。威洛比认为迪克森本质非常好,并且很想当一位好警察,但是不够冷静,所以无法正确思考。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做到这一切。

影片最精彩的情节开始了,马尔德被烧了广告牌,决定在深夜往警局投掷燃烧弹,她打了两次电话,确定警局没人在才开始投掷:而这时,迪克森正在警局里戴着耳机听着歌剧、聚精会神的看着威洛比警长给他的信。燃烧弹熊熊燃烧,迪克森浑然不觉,直到一声爆炸将他炸倒,他才发觉无路可逃。他默念着威洛比信里的“冷静”二字,最终逃了出去。他拼命带出去一样东西——这起强奸焦尸案的卷宗。

他烧伤被裹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竟然和被他扔下楼的广告商住在一起。对方没认出他来,对他嘘寒问暖,还给他倒了橙汁。迪克森哭了,一系列的冲击,使得迪克森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他出院后,在酒吧思考,碰巧碰到邻座两个男人低声交谈,谈的内容竟然涉及一起犯罪,并且和安吉拉的案情十分相似!迪克森故意和他们起了冲突,抓伤这人的脸。他浑身是血回到家里,把指甲里的皮肤组织挑到试管里,在试管上认真写上编号。他疯了一样想破案,觉得胜券在握。他第二天来到马尔德家,迫不及待告诉她有可能抓到了嫌犯,并让马尔德不要放弃。马尔德看着焕然一新的迪克森,说了一句“谢谢”。

然而事与愿违,DNA并不符合。迪克森失望之极,决定彻底改写自己的生活。他给马尔德打电话告诉检测结果,并且透露出想要去伸张正义的想法,因为这个人哪怕不是这起案件的罪犯,但他终究是某一起案件的罪犯。两个人一拍即合,约定明天一早上路,一起开车去寻找到这个人。深夜,迪克森抚慰了熟睡的妈妈,马尔德注视着梦中的儿子,两个人都在心里和过去做了一个告别。

一大早,这两个昔日水火不容的“敌人”,结伴上路。路上,马尔德终于忍不住告诉迪克森是自己放的火,迪克森说“那不然还能是谁呢”,马尔德如释重负,两个人和解。但是,他们似乎对此行的目的又不确定起来,对于“是否杀死那个坏人”这个问题,两人的答案都是“不确定”。于是他们决定留在路上再说,影片对于两人是否会以恶制恶,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本片在国内上映时没有很轰动,但在美国却包揽了18年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迪克森)、最佳剧本奖;在同年奥斯卡上也斩获了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迪克森)两个奖项,虽说没有收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但却被称为“无冕之王”。

我一开始以为这部片子只是写了一位为女儿追查凶手的母亲,但是看过几遍后,发现它几乎是一副美国社会的风情画:种族歧视、家暴、同性恋、军人海外犯罪都有呈现。在这些宏观的主题之下,又有复杂迂回的个人性格和感情:马尔德要求追查凶手,但又显得特别不近人情;警长受人爱戴却破不了案;迪克森歧视黑人在警局混日子,最后却在交回警徽时立志成为一个好警察,踏上追凶之路。影片还有很多前后呼应特别巧妙的情节,比如迪克森最看不起一个小个子,而他浑身着火冲出警局时,却是这个小个子帮他扑灭身上的火,如此前后呼应之处,不胜枚举,用心良苦。

同时,它的配乐也非常棒,总会适时响起合适的音乐,渲染情节。篇首送上插曲之一,一首悲伤的布鲁斯。

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这部很棒的电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6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