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所了解的孔子上

我所了解的孔子(上)

艾平

湖南

在中国历史演进和中国人心灵塑造的过程中,儒家一直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建者,孔子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诚如司马迁所评价的那样,只有孔子才是真正称得起“高山仰止”的那个人

——题记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享年72岁。孔子系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无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被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孔子诞生在中国,却在全球声名远播,荣登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历史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创建儒家学说;儒学又被尊为儒教,取得了等同于宗教的地位,遍布各地的文庙供奉的都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儒家思想也是历朝统治者信仰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二是兴办私学,提出全新教育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主张无论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从而开创普及教育先河。三是倡导“为政以德”,推行仁政,希冀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他看来,用道徳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徳治强调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礼治要求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恢复正常社会应有的秩序。四是身后留下一部《论语》,被历朝历代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生前的思想、言行记录整理编辑成《论语》一书。民间俗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直到今天,孔子的精辟见解仍被世界各国政要时常引用。穿越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烟云,孔圣人的教诲仍然闪耀着璀璨的理性光芒。

笔者是文革中长大的“废柴”,曾被“批林批孔”运动多次洗脑,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并由此喜欢上了孔子。这些年来,精读了傅先生的《解读论语》《解读孟子》《儒家与现代人生》这三本书,又看过“发哥”(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甚至还专程去山东曲阜拜谒过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在尼山圣境现场感受宏大的祭典氛围。总而言之,我很高兴自己能成为孔子的“钻粉”。在过往“以孔子为师,与孔子交友”的心路历程中,自己慢慢地读懂了孔子。下面,笔者想和大家聊一聊这位儒教始祖,试着改变一下官方过往钦定的刻版印象,还原一个有血有肉重情重义更真实更接地气的孔子。

一、没落贵族成弃儿

孔子的老祖宗子共是宋国公族,王室血脉的一个分支,殷商王朝的后裔。《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本姓“子”,并且先祖从弗父何传到孔父嘉均姓“子”。这个姓无疑源自老祖宗子共。古代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而称氏,氏排前姓列后。到了孔父嘉这一辈,孔氏家族才获得“孔”这个氏名。而在孔子这一辈规例改了,孔子让自己的儿子姓“孔”,取名为鲤。

五世祖孔父嘉官至大司马,在宋国地位显赫。可叹孔父嘉在后来的宋国内乱中被谋杀。五世祖的懼难成为孔氏家族的“至暗时刻”。孔父嘉只有一个儿子名为木金父。遵照当时的族规,公族家的男丁出了五服(五代)必须离开公族另立门户。加之孔父嘉死于政争,木金父之孙孔防叔为自保不得不逃住鲁国。孔防叔在鲁国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而叔梁纥正是孔子的父亲。

顶着个贵族头衔(哪怕是没落贵族)娶个三妻四妾很正常。可是,叔梁纥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依旧“春心”不老,心心念念想要讨个小老婆。好不容易相中斜对面颜氏家的长女,可人家姑娘死活不同意。叔梁纥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又将目标锁定在颜家二女儿颜徵在身上。他时不时用甜言蜜语和小姑娘“私聊”,博得美人欢心,居然答应了他这糟老头的求婚。然而这段婚姻非但得不到正妻的谅解,也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叔梁纥是真心疼爱这个小娘子,于是,他另立侧室,勇敢地选择和颜徵在一起生话(史称野合)。尔后,这一对老少配恩爱有加,夫妻二人常常去尼山祷告求子。皇天不负有心人。公元前年8月27日(农历),颜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孔子呱呱坠地。坊间盛传尼山之神作法颜氏才怀上孔子,此说为孔子降世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称奇的是,孔子“生而圩顶”,即头盖骨中间凹陷,四周高,中间低,状若山丘,因故叔梁纥给儿子取名为“丘”。

孔子长到3岁时,叔梁纥一命呜呼。失去父亲的庇佑,又被嫡母刁难,童年的苦难不期而至。古时候,“庶出”身份和“嫡出”身份有着天壤之别,庶出的子女挨打受骂,甚或被嫡母残害至死者大有人在。果然,在办完叔梁纥的丧事后,孔子及其母亲被扫地出门。颜徵在只好带着年幼的孔子回娘家来抚养。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孔子在困窘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据《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自幼聪慧,常常在嬉戏时摆弄礼器(俎豆),自学礼仪;稍大一点以后,孔子深知母亲的不易,粗活累活抢着干,意欲替母亲撑起这个家。有一次,鲁国贵族季孙氏“飨士”(宴请读书的士子),孔子家贫,读不起“贵族学校”,当然也就没有参加宴会的资格。但孔子仍然心存侥幸,以为自己混在一帮学生中间可以瞒天过海去“蹭饭”,说不定还可以海吃一顿呢。哪晓得碰上那个凶神恶煞的阳虎,瞬间被揭了老底。阳虎当面喝斥孔子道:“季府请学生吃饭,并没有请你呀!”这事弄得孔子很尴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只得悻悻而退。唉,都怪自己家里穷呗!

孔子17岁那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溘然长逝,撇下他孤零零一个人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

二、少壮用功求学苦

成年后的孔子是个“九尺六寸”的“长人”,换算成现今的计量单位大约一米九二,算得上高大魁梧的一条汉子。虽不及徐公潘安长得帅,却也生得方头大耳;一张棱角分明的国字脸,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练;倒八字浓眉之下,是一双洞察世界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刚正不阿,谢绝任何形式的谄媚;微微张开的嘴唇中,裸露两颗瓷白的小虎牙;黝黑的肤色加重了脸上的严肃感,前额上几道抬头纹夸张地向下扭曲在一起,仿佛正对身边的某个人发出直击灵魂的拷问。

孔子年轻时十分好学,并且掌握了一套独特的方法。正如他后来教导弟子所说的那样,“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擅于“举一反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笃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常常“不耻下问”。他在田间地头碰到农民老伯,总会主动请教农桑之事;偶遇操琴鼓瑟的乐师,他也会缠住人家就音律知识问个不休。孔子学什么都很认真,喜欢刨根问底,直到心中疑惑得到准确的答案。后来他在出使齐国时偶然听到乐坊演奏《韶乐》,就被深深吸引,如痴如醉,竟至“三月不知肉味”。这件事恰好证明孔子干什么都很专心。

孔子有志于做学问,但彼时贫贱的他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才能吃饱肚子。幸而早年习得礼仪,精于祭祀之道。在上古时期,祭祀是一件严肃而又十分普遍的事情,程序复杂,礼节繁缛。祭天地,拜宗庙,祈福,消灾,政府和民间需求旺盛,市场巨大。所以,擅长祭礼的孔子常常被请去做司仪,久而久之,有口皆碑。作为报酬,孔子可以从祭祀活动中拿到牛羊肉、狗肉干等祭品以及粮食、酒水等生话用品,除了一部分自用,剩下的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换到其它消费品。

到了孔子母亲去世那一年,鲁国大夫孟聱子病危,临终前他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不一定做国君,但必然会有才德显达的那一天。如今孔子年少而知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孟聱子死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便前往孔子处学礼。这是司马迁明文记录孔子转行做老师的细节。

后来,南宫敬叔做了大官,成了鲁昭公的手下。有一次他奉命出使周都洛邑,便向国君力荐欲携孔子同往,得到鲁昭公批准。正是这次行程让孔子邂逅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年长孔子三十岁,孔子对这位仁兄万分敬仰,俩人一见如故,孔子因为有机会向老子当面请益显得很亢奋,巴不得天天和老子待在一起,俩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孔子返鲁前与老子话别时,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仁厚之人用话语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借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我想说的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者反而把自己推到濒临死亡的险境,是因为其喜欢议论他人的缘故;博闻善辩心胸弘大者反而危及自身,是因为其揭发了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能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能有自己。”这是两位伟人之间罕见的交集,想必老子的赠言,孔子一生都铭记在心。从洛邑归来,拜在孔子名下的弟子越来越多。他也时常提醒弟子要“谨言”,嘴上留个把门的,以免祸从口出。

三、三尺讲台铸师魂

毫无疑问,孔子当老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首先,他是那个时代知识最渊博的人,适合并胜任当老师;其次,好歹他也是贵族出身,政府总得给他一条生路;他自谋职业创办私学,做全科老师,政府绿灯放行只不过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说起来,孔子应该是私塾先生的鼻祖。第三,众多弟子敬他服他离不开他。虽然后来他也出来做了几年官,可辞职之后又重归本行。所以说,老师是孔子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这一生最靠谱的职业。

从17岁辅导别人学礼仪开始试水,到30岁时他就成了天下老师中的翘楚。古时侯的私学是寄宿制的,学生用实物(肉干等生活用品)交了学费之后,基本上就和老师吃住在一起。然后,孔校长一个礼拜准一天假,让弟子回家探望父母,兄弟姊妹聚一聚。寄宿制让孔子增进了对每一个学生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因人而异订制一套教学方案——这就是广受后世赞赏的“因材施教”。譬如孔子认为颜渊品德高尚聪慧好学适合做学问;子贡反应机敏熟悉市场适合经商;冉求心思慎密擅长协调适合从政;子路孔武有力为人豪爽适合带兵……事实上,这几大弟子在老师的引导下才建立起个人的职业规划。《论语》也多次提到孔子的“开放式教学”,孔子在课堂上往往先花一点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后面再留一点时间給学生们自由讨论,学生也可当堂向老师提问,由老师作出详尽的解答。有时候师生干脆围坐在一起,就某个专题共同探讨。这种互动式教学和现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小班教学很类似。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教学方法遥遥领先,将其他老师远远甩在身后。

唐代韩愈在《师说》这篇文章中,把老师的天职归纳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条,其见解独到而精辟。笔者不敢妄自揣测,但偶尔也会嘀咕:莫非韩愈也从孔老师这边得到了真经?无论如何,孔子身为老师的确是顶呱呱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是人们对他的最高奖赏(所谓贤人指的是精英人才,史料认证的贤人是“七十有二”即72名)。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爱平,笔名艾平,网名草根痴梦,自由撰稿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散文作品见于全国各地各级报刊及《东方散文》《西部文学家》《品诗》等网络平台,累计超百篇,多次获奖;个人诗集《缤纷四季》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已在文学网站或平台发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多部(篇);近作短篇小说《闲人刘老八》荣获第四届“张骞文学奖”佳作奖。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王树宾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鹏

总编:琅琅

副总:蔡泗明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孔秋莉

主编:石瑛赵春辉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59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