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行走的博物馆今晚

“石之美者,玉也。”自古,中国人对玉情有独钟,赋之深厚。《说文解字》中,玉有“五德”之说:仁、义、智、勇、洁。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行走在博物馆里,玉的文物举目可见。对视间,所谓琳琅满目、报以琼琚、怀瑾握瑜,如同与君子偕行,照见理想中的自己。

今晚21:20

河北卫视《燕赵传奇》

“行走的博物馆”系列之“温润以泽君子风”

比德于玉,感受君子德操

自八千年前,内蒙古“兴隆洼”开启玉的源头,中国玉文化长河便绵延不曾中断;张家口泥河湾博物馆,红山文化玉猪龙,作为“神玉”时代的早期龙图腾,还原了古代先民满怀虔诚,簇拥在玉器前祭祀祈福的场景。

战国中山国龙形玉佩、小玉人……这些传递出民族风情与文化融合的仿古玉雕,经胡杨金刀玉雕工作室主人周建钊的切磋琢磨,栩栩如生成为至美文创。

“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礼玉”时代,谷纹玉璧承载着农耕文明“务农重谷、天下之本”的信仰。定州博物馆这枚汉代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是迄今发现最大、最完整的高古玉璧。

和氏璧,作为“天下所共传宝”,被赋予可抵连城的价值,卷入权力和欲望的旋涡中心,成为王权印信,开启了跨越两千年的“王玉”时代。

卞和“赌石”换来了什么?纵横家张仪为何因玉生祸、遭受严刑拷打?如今,博物馆里遍寻不到和氏璧的身影,秦始皇真的用它打造了传国玉玺吗?

梁书台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6年,有上千件文物经他手复原如初,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金缕玉衣便是其一。在玉片修复和金丝编结中,这位文物大夫是如何“望闻问切”、与古代工匠切磋“对话”的?在今天看来,以玉殓葬的刘胜,不惜血本执迷于重生转世,是聪明是糊涂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传统治玉工艺中的“切、磋、琢、磨”,在电能驱动的现代制玉工艺面前,如何坚守、传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黑科技”又是什么?

行走在博物馆里,阅尽千年浮华。比德君子的良玉,经时间淘洗,泽人以温润,惠人以美好。其高雅、含蓄、谦和,带有人的温度,更寄寓着君子自省、不断磨砺的品格。

今晚21:20,河北卫视《燕赵传奇》

“行走的博物馆”系列之“温润以泽君子风”

比德于玉,感受君子德操

生来不喜装饰、把玩,美玉也不例外。对玉较为感性的认知,源于多年前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单数章节写玉(双数章节写月)的架构,将半数笔墨交给了玉器老字号“奇珍斋”、“博雅宅”的六十年兴衰,梁亦清、韩子奇师徒为玉而生、为玉而亡,至今仍记得“玉魔”、“玉殇”、“玉缘”、“玉劫”等命运标签,更对梁家女儿晶莹剔透的名字记忆犹新:梁君璧、梁冰玉。

“温润以泽君子风”。循着记忆的坐标出发,深入玉文化长河,于八千年璀璨中,看见珠玉般的故事及人。

不探究玉文化,或许不曾深入了解,习焉不察的文字里,藏着诸多妙意。玉石是中国人的国宝。我们祖先对于玉的喜爱和崇拜,从三千年前的先民造字中可见一斑:中国的“国”字,是框里一个玉字,寓意国中有玉,玉乃国之魂;珍宝的“珍”字从玉,“宝”是玉和家的结合,其意不言而喻;商代甲骨文的“礼”字,右半边两个象形字块,“豆”表示盛放祭品的容器,上面的“曲”,代指器皿中摆有两串玉器;而“玉”字本身,又是王字加上一点,窥得见其中的王者之尊。

本片中,以字发散开来,讲述了一个“玉”的故事:最早的象形文字“玉”,就是写作“王”的,因此很多从“玉”范畴的字,都是王字旁——其实该叫“斜玉旁”。战国时期,为了与君王的“王”区别,经常会添加一两笔斜线,于是有了王字加一点的“玉”;还有一个字,王字加一点,加到了一横与二横之间的右边,这个字(“玊”)读[sù]。玊有两个意思,一指有瑕疵的玉,另指雕玉工人。

有据可察,汉字中,以玉为部首的字多达个,含有玉的词汇、成语超过千条以上;《诗经》收录的篇诗文中,有关玉石的记载和描绘就有近40处。

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符号,自然也不会错过在名字中的闪光。战国时期,有美男“玉树临风”取名“宋玉”;大唐盛世,杨贵妃“冰肌玉骨”唤作“玉环”。文学作品中,以“玉”命名的人物,多被寄予了性格和情感的寓意。曹雪芹《红楼梦》里,名中带“玉”的,便有宝玉、黛玉、妙玉、林红玉、蒋玉菡、玉钏儿、玉官、茗玉等等。这自然不是巧合,是曹公匠心独运,深意存焉。

从上世纪80年代电视剧《蹉跎岁月》里的邵玉蓉,到时下《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再到身边同事、好友、亲朋,名字里“从玉”的瑜、瑾、琪、琳、琼、瑶、琦、璧字,大多比喻美好的人和事物,玉石琳琅之声不绝于耳。

另一个“瑞”字,用于男士名号居多,本意是玉制的信物。《说文解字》释义为:“以玉为信也。”就是用玉来表示诚信。中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一直到清末,有一种国家信誉是用玉表示的,这就是传国玉玺。汉代蔡邕在其杂著类札记《独断》中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两个“独”字,道出传国玉玺既是皇权神圣和国家威严的象征,也是民族信义的担当。

玉文化长河里,爱玉之人甚多。博物馆故事里,他们堪称“玉粉儿”中的达人——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不妨将其称作“中国赌石第一奇人”。为了一块偶得的璞玉博得君王赏识,他不惜被膑去双脚,后“泣玉”荆山之下,终得楚文王识宝,以其姓氏命名,琢成玉中极品“和氏璧”。这之后,又续演了“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

今天的博物馆里,和氏璧与传国玉玺一样,都是虚席以待的国宝。它们暂时缺位,但确乎代言着一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期待新的考古发现,让千年文物重见天日。

穿越千年寻觅“玉粉儿”,清代乾隆爷可谓实至名归。这位有雅兴的帝王,开创了玉器雕刻的黄金时代,民间送他“玉痴”雅号。清宫玉器做工之精、器型之众、使用之广、数量之多,任何朝代难以媲美。乾隆爱玉,还有诗为证:他一生仅咏玉诗文就达多篇;连给儿子取名,16位阿哥,永璜、永琏、永璋、永琪等,也都是用玉字做偏旁,嘉庆皇帝名叫颙琰,“琰”即是美玉之一。

到了清末,慈禧太后独爱翡翠。最著名的翡翠摆件“翠玉白菜”,现藏台北故宫。

《诗经》有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儒家文化将玉人格化,赋予了道德的内容,“君子比德于玉”,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采访中,遇见琢玉高超的匠人,也遇见“比德于玉”的君子。

周建钊,是我们在战国中山国故地,慕名寻访的一位玉雕师。他给工作室取名“胡杨金刀玉雕”——金刀合体为“钊”;胡杨,借沙漠中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寓意永恒,一如新疆原产的顶级玉石和田玉。

“胡杨金刀玉雕工作室”的这位主人不善言谈,却工于仿古玉雕。他用刀尖上的玉雕技艺,仿制中山国玉器龙形玉璧、小玉人、玉印、玉环、玉带钩等,结合现代需求,制作成挂件、摆件,惟妙惟肖展陈于中山国王陵陈列馆的“至美中山文创区”,让古老的中山篆和纹饰线条,以艺术的形式复活在玉器上。

周建钊的热心,给人一种善解人意的暖。实拍前,他主动提出,可以采集玉料,实景演绎中山国小玉人的切、磋、琢、磨工艺。从绘图到现场切割、雕琢、打磨,辅以解玉砂的使用,他一板一眼,准备工作做了三日三晚,终将现代玉雕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对接传承展示于镜头前。

人如玉,岁月无声细细琢。“琢玉如琢人”,这是“君子如玉”在周建钊心目中的境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沉浸并乐在琢磨之中的,还有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修复师梁书台。两次承担金缕玉衣修复工作的梁书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57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