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详细牙根拔除法
一种是由于牙齿龋坏后的牙根残留;另一种是由于牙根解剖变异(如肥大根、弯根等)或病理性因素(如:牙根与牙槽窝骨粘连、牙根内吸收或外吸收等),或拔牙时操作技术上的问题造成牙根折断、残留。对于残留的牙根,多有炎症及肉芽存在,都应及时拔除。对于2mm的残留牙根,根尖周又没有病理性改变者,可暂行观察。
断根:多指术中发生的新鲜断根,原因较复杂。
一、断根原因1有牙钳选择、放置不当2用力不当3牙冠破坏广泛4牙质脆或与根周骨粘连(死髓牙)5牙根内吸收或外吸收6牙根变异7根周骨过度致密(缺乏弹性)二、断根的处理原则原则上术中取断根。
若病人体质差,取根时间长,可延期再取。
如5mm的根尖部折断,本身无炎症,取出困难或创伤大,长期存留体内无害,可不取。
牙根进入下颌管或上颌窦,应及时开窗取出。
三、四种牙根拔除的方法1根钳取根法2牙(根)挺取根法3分根或去骨取根法4翻瓣去骨取根法1、根钳取根法
高位残根或断根,可直接钳夹拔除或去少量骨拔除。注意尽可能多夹,防夹碎。
2、牙(根)挺取根法
1)选择合适的牙挺。
l高位:普通挺、直牙挺
l低位:选窄而薄的根挺
l根尖1/3折断选用根尖挺;
l弯挺适用于后牙
2)关键:将挺刃插入牙根与牙槽骨板之间。如牙根断面是斜面,根挺应从斜面较高的一侧插入;挺插入后,主要使用楔力结合小幅的旋转撬动,在向根尖推进的同时逐步加大旋转幅度,将牙根挺松并取出。
3)注意挺的位置和方向。
4)根周无间隙时需增隙,必要时可去中隔。
5)部分牙根可用三角挺、探针等拔除。
3、分根或去骨取根法
1)分根取根法:
适用于多根牙根分叉以上折断牙根的拔除。是根据残留牙根的数目、解剖位置,应用骨凿、牙挺、牛角钳或高速气涡轮牙钻等,将牙根相互连接部分分离成各单个牙根,然后用牙挺按单个牙根拔除法将牙根取出。
2)去骨取根法:
对于根端肥大,或断面小而根尖粗壮的牙根,用上述方法难以取出者,则应切除断根周围部分骨组织,扩大牙槽窝口来取出牙根。
4、翻瓣去骨取根法
指运用外科手法切开、分离掀起部分黏骨膜而形成带蒂、保持自身血液供应的软组织瓣,显露下方的骨壁,为后面的手术创造通路,从而显露牙根及病变组织,达到去骨、取根、去除病灶的目的;完成手术后能将其复位缝合于原来的位置。
1)、切口①在切口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好手术需要暴露的部位和范围,以决定切口位置和长度,瓣要有足够的大小,才能有效暴露下方的术野,便于器械的进入和使用,避免牵拉张力过大造成软组织撕裂
②为保证瓣能正常愈合,要注意确保血液供应,瓣的基底必须比游离龈缘宽大。
③应事先预测可能的去骨范围,切口的位置要保证瓣复位缝合后下方有骨支持,切口距术后骨创缘至少6-8mm,否则创口可能因塌陷、裂开而延迟愈合。
④下颌前磨牙区应避免伤及颏神经,下颌磨牙后区应勿太偏舌侧以免伤及舌神经,上颌者应注意由腭大孔及切牙孔穿行之血管神经束,后者必要时可切断。
⑤常用切口有梯形、角形和弧形。附加切口应位于牙面的近中或远中轴角,与龈缘约成45°,不应在牙龈乳头作纵切口,避免破坏乳头形态,也不要切在牙面的颊侧,否则可能在颊侧附着龈形成小缺损。
⑥各种瓣的蒂都要放在龈颊沟侧,一般不要超过龈颊沟底,否则易出血,术后肿胀重。
2)、翻瓣①牙槽突的软组织瓣应为全厚黏骨膜瓣。
②翻瓣从两切口相交处开始,先剥离附着龈,然后向移行沟推进,骨膜分离器应有良好的指点,应贴骨面向前推进,而不可强行揭起黏骨膜瓣。
3)、去骨①可使用骨凿、牙钻、涡轮机和其他外科动力系统。
②去骨量不宜过多,以暴露牙根、能插入牙挺或根钳可以夹持为度,去骨宽度应达牙根的整个宽度。
4)、拔出牙根牙根取出后应去除锐利不规则的骨缘、骨突和过高的牙槽中隔并使之光滑移行,彻底清理、冲洗创口。
5、翻瓣去骨取根法要点瓣的设计:要求血运足(蒂的宽度);大小足够;全厚;切口下有骨支持;防止损伤神经。
去骨:用骨凿或钻,避免损伤鼻底及上颌窦。常用于埋藏、低位阻生或经上颌窦取根,
切口注意血运,常用角形,梯形或弧形。去骨不宜太多,缝合前要彻底清理伤口。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zl/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