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午,补了两颗牙,打了预防针,然后顺利
今天我真的有点得意的。
一上午给小树补了两颗牙,打了预防针,还赶在吃午饭之前,顺利的把他送到幼儿园,感觉自己倍儿有成就感。
补牙的时候,医生都说,像小树这样不到五岁的孩子,很少有这么配合的。医生问我是不是老师,我嘴上淡淡的说算是吧,其实心里还挺得意的。
第一幕
时间:前一天晚上
地点:家
从昨天晚上起,小树就知道第二天他要去补牙和打预防针了。
“看牙”带给小树的是新奇的感觉和成就感,所以他很愿意。
(闪回,点链接看小树第一次看牙记录)
第一次看牙
小树地球旅行记
但是打预防针就不一样了。
他一听就开始大叫,“我不要打针!”,隔一会儿就想起来说一句。
虽然提前告诉他第二天的安排可能会引发强烈的情绪,但是突然的惊吓会带来更大的抗拒。
我还是选择先告诉他,让他有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我也可以陪着他疏导情绪。
在小树对打针的担心最强烈的时候,我抱着他,倾听他。
小树大喊:“我讨厌打针!我讨厌医生!明天我要告诉医生,我讨厌他!”
“嗯,你讨厌医生。”
担心,害怕,愤怒,厌恶...…所有的情绪都被倾听也被接纳了,也知道自己逃不过打针的“厄运”,小树开始给自己想办法了。
“明天我要给医生打叉,我要给他打一个大大的叉!”
“好办法呀”!我说,“妈妈给你带着纸和笔,咱们明天给他打好多好多的叉。”
“真的可以打叉吗?”小树看着我。
“当然可以啦,你挑你想带哪个笔?”
小树喊着“耶——”,从沙发上跳起来,开始跟我讨论要带哪个笔。
水彩笔比较容易弄脏衣服,彩色铅笔画的又太轻了,所以他决定带油画棒。
我把油画棒和白纸郑重的放在书包里,一起畅想了一下给那个打针的“坏”医生打叉的情景,然后高高兴兴的去洗漱了。
晚上睡觉前,小树又想起了明天打针的事情,他说他特别的害怕,害怕的都要叫了,我说:
“好呀,我支持你叫,明天我跟你一起叫,在楼道里面把房顶都震破,把医生的耳朵震聋!”
在黑暗中我都能看到小树的眼睛由暗变亮,他说:
“我现在就要叫!”
“好呀,咱们先练习一下吧。”我说。
啊————
小树尖利的叫声在黑暗的卧室响起。
啊————
我也陪着他叫了一声,尽量在“呼应他的情绪”和“不打扰邻居”之间找到平衡。
每人叫了两下之后,小树哈哈大笑,我趁机跟他说:
“现在太晚了,邻居们都睡觉了,如果被我们吵醒实在太可怜了,肯定会吓一跳”,我建议我们明天打针的时候到楼道里去叫。
他很开心的同意了。
“可是我还是很讨厌打针”,快睡着的时候,小树跟我说。
“嗯,我知道你讨厌打针,不过咱们带了白纸和笔,咱们可以给医生打叉呀”。
“对了,好的!”小树放心的睡了。
第二幕
时间:第二天上午8:00
地点:口腔科
今天一早先去看牙。
小树很喜欢看牙,一方面是因为那里有新奇的机器,一方面是因为他第一回看牙,一次补了三颗,妈妈和医生都给了他足足的表扬,所以非常有成就感。
就像童话里面“一枪打死7个的裁缝”,不断的逢人便讲。
看牙给他留下的都是一些很正面的感受。
小树上次补过的两颗相邻的牙,补的材料一起掉了,我又很懒,大概半年的时间没有带他回来补,所以在医生钻过的地方,又蛀掉了。
其实我是有点心疼和自责的。
这次,医生说要看看情况,如果离神经太近,孩子不能接受钻牙的疼痛,就要做根管治疗。
每颗牙有3—4根根管,每根管三百块钱,每周杀死一根,这样算起来,不仅要花很多钱,而且要持续两个月的时间,医院,想想真是头疼。
无论如何,都硬着头皮上吧。
我一直医院口腔科去看牙,医院可能有的那些童趣的装饰,动画片,和有经验的儿童医生,医院离我们家近,又好挂号——再说,反正有我呢。
我相信妈妈状态稳定的温暖的陪伴,足够弥补“医院”和“医院”,还有口腔诊所之间,可能有的那些差距。
第三幕
时间:上午8:10
地点:X光拍照室
看牙之前要先去拍照。
负责拍x光片的护士,在没有提前告知的情况下,把一个黑色方块器材塞进小树嘴里,用非常严厉的语气反复强调“不许动”。
一共说了两次,每次大概有5遍。
小树当时就被吓得怔在那儿,红了眼圈,进入抽泣的预热阶段。
我告诉护士,她说的话孩子已经听到了,也听懂了,不需要再重复了,我负责确保孩子不动。
护士白了我一眼,走了。
能够看到,小树明显是被护士的“语气”,而不是语言的“内容”激起了情绪。
小树坐在椅子上大喊:“我讨厌医生”!
我倾听他:
“阿姨看起来有点厉害,让你害怕了。因为阿姨特别特别着急,你不动,才能保证照片拍的很漂亮,她特别希望你一动不动,帮你拍好照片。”
我看着小树嘴巴里面横着的黑色的东西,惊讶的说:
“哇,你嘴巴里有个照相机,你是一口吃了一个照相机吗?你也太能吃了!爸爸只会从外面拍照,可是你居然能够从嘴巴里面拍照,真是太神奇了!”
小树的“哭泣引擎”暂时熄火了,但是也并没有被我逗笑,他停下来思考我说的话。
我抱着他回到看牙的房间,一路上我们都在讨论关于他“吃了一个照相机”的事儿。
第四幕
时间:上午8:20
地点:牙科诊室
开始看牙。
医生要求小树爬上诊疗床,严厉的说了很多规则:
张大嘴,不许动,不能随便说话,想说话举左手,自己拿着吸口水的管子,医生停了他就开始吸……..
“哇——”小树终于把刚才想哭没哭出来的眼泪,痛快的迸发出来。
他躺在诊疗椅上开始哭。
看得出,医生很莫名其妙:看牙的规则会让人这么难过吗?
她把肩膀往后一靠,表示无可奈何,“必须情绪稳定才能开始”,医生说。
“我明白,您给我两分钟的时间,我试试看”,我说。
小树躺的椅子,一边是漱口的水池,一边是坐着的医生,我没办法抱住他,只能从他头后面伸出两只手,摸着他的脸蛋:
“医生们都有点厉害,你有点害怕,妈妈理解。因为他们说的事情太重要太重要了,如果你一动,医生就可能把你嘴里的牙给钻坏了,那可不行,那妈妈太心疼了,医生也心疼呀!因为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医生就很严肃的跟你说,因为他希望你能够真的做到。”
小树大声的哭出来:“我讨厌医生,医院。”
“嗯,你讨厌医生,医院,妈妈知道了。”
“我要让火山爆发,把医院炸掉!”小树嚷道。
“哇,火山爆发好厉害呀,医院都没有办法看病了。”
“炸掉,医院都炸掉,医院。”
“行,咱们一会儿商量商医院炸掉,好不好,我们一起想。不过妈妈建议你还是医院炸掉,要不然你的牙齿里面还是有小虫子,你的牙齿会不舒服,咱们把牙齿都补好了,医院,这样就什么都不怕了。
好啦,妈妈会在这儿一直陪着你,一直拉着你的手。现在医生阿姨已经有点着急了,因为她今天还要给很多人看牙齿呀。还有好多人的牙都被小虫子吃掉了,都需要阿姨给拿出来呢。那我们就开始吧,有什么事情就叫妈妈,妈妈一直在。“
“他是嫌我刚才厉害了吗?”医生对于小树突然迸发的情绪,有点恍然大悟。
“嗯,他听到很严肃的语气会有点害怕,所以我请求您,尽量能够跟他说话温和一点,这样他的情绪比较稳定,咱们也能看得比较顺利。”我笑着跟医生说。
医生操纵机器,把椅子背放平,升高,说:
“不是很像小飞机起飞呀?”
我听到这句话好开心!
医生也在用游戏力的方法,用孩子的方法,跟他沟通。
我在心里一边点赞一边感恩,嘴巴也一起呼应着说:
“哇,果然是小飞机啊,现在小飞机要起飞喽,小树坐好啦。”
医生跟小树说:
“我每次钻三下,你数三个数1-2-3-我就会停下来,你有什么不舒服就跟我说。来,嘴巴张大-再大。”
觉得这个方法特别好,把一个很长的过程分解成一个一个小过程,这让孩子觉得有盼头,中间也能够得以喘息。
医生把吸口水的管儿拿在小树手里,每次数完1-2-3-,用钻头清理完牙齿,都会让小树自己把吸管放到嘴里面去吸口水,这也会让他觉得有趣,有参与感。
每次小树吸口水的时候,我也会给他催眠说:
“阿姨把小虫子都清理出来,现在小虫子跟着这些口水都被吸走了,你的嘴巴里越来越干净了。”帮助小树对于他做的事情有一些理解,也有意义感。
医生钻,一边说1-2-3-,一边不断的赞扬小树“真棒!好棒啊,好配合呀!”,等等。
这种强烈的,没有事实支持的,口号式的,贴标签的表扬,在现实中虽然尽量少用,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就像是给孩子打了激素,还是挺能够昂扬他的斗志,使他继续坚持的。
每次1-2-3-之后,小树吸口水的间隙,医生都会告诉他刚才发生了什么,或者给他一些鼓励。
然后我会把这个说法游戏化,生动化。
医生说:
“现在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还有一只小虫子了。它往更深的地方钻了,现在我们要把他捉出来。”
我接着医生的话忽悠:
“哇,小虫子想逃跑,这可不行!我们一定要让阿姨帮我们把虫子抓出来,要是它躲起来会继续吃小树的牙齿,那可不得了。我们得把所有的小虫子都抓得干干净净的,然后我们的牙齿才会又健康又漂亮。”
“小树真的太棒了!”医生说。
“哇,阿姨表扬你了呀,阿姨说你好棒哦”,我加上自己的喜悦,把这个话传递给小树。
我和医生像说相声一样默契的配合,使得整个过程一直处在一种平稳,轻松的状态,让孩子能够随时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及时得到鼓励。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把两颗相邻的牙清理完了。
还好还没有伤到神经,医生说补上就可以了。
“太好了,特别感谢您,刚才一直那么温柔的跟孩子说话,还说各种让他觉得有意思的事儿,这样他就配合的特别好。“
“您一定家里也有孩子吧?”我问。
“真没有,“医生说,”我就是喜欢孩子“。
“您看起来别懂孩子啊,很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跟小孩的确得说他觉得有意思的事儿,要是太厉害了,他们就会害怕,”我说。
“对,孩子有他们的特殊性,不能像对待大人一样”,医生说。
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兴奋的抱住小树。
“哇,现在我们把牙齿都清理的干干净净,所有的小虫子都赶跑了,一会儿阿姨会帮我们把把牙齿的空洞补掉,因为小虫子赶跑了之后,他们吃过的牙齿的洞洞还在,就像鸟巢一样,他们还有一个窝,所以呢,我们要用像牙齿一样的材料把那个窝填上,这样就再也不会有小虫子来啦。”
趁着医生在准备补牙的材料的时候,我抓紧时间给小树“蓄杯”,帮助他把刚才因为“恐惧,未知,难受,还有一直张着嘴的疲惫”而消耗的那些情感缺口都补上,准备迎接更长时间的挑战。
我亲他的脸蛋,开玩笑似的帮他按摩脸蛋,跟他说“辛苦了”,告诉他我觉得他很棒,我好开心他这么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快快的看完牙了,这样我们的牙齿就可以非常健康了。
开始补牙了。
本以为不用钻头了会轻松一点,但是医生告知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要全程张嘴。
“只能张着嘴,我说闭嘴才能闭啊!”医生嘱咐。
我拉着小树的手跟他说:
“阿姨已经把小树的牙齿消毒得非常非常干净,一点点细菌都没有,但是如果我们闭嘴了,牙齿上面会沾到口水,口水里面有细菌,所以牙齿就又脏了,我们还得重新消毒,然后消完毒之后呢,如果又闭嘴了又有细菌了,我们又得消毒,然后上午就是不停的消毒,消毒,消毒,消毒,阿姨一整天什么都干不了,就陪你在这消毒,你也没法回家了,那可不行,实在太可怜了,所以咱们现在要坚持住,不闭嘴,等阿姨补好了再闭嘴。可能会有一点累哦,嗯,小树加油!妈妈心疼你。”
小树大张着嘴巴点点头。
……
他的嘴巴已经张了快一个小时了。
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没什么机会说话,但是我能感觉到我们之间的沟通都在,他知道妈妈在陪伴他,理解他。
消毒,放粘合剂,放补牙剂,用灯光烤……“第1个牙终于补完了。
医生让小树漱漱口歇一会儿。
“哇,小嘴巴辛苦了,张那么久啊,妈妈快来给你按一下“,我帮他轻拍腮帮子。
开始补第2个牙了。
小树张大嘴巴配合,又是这一整套流程。
我在旁边看着,真是觉得那么长时间张大嘴挺辛苦的。
不到五岁的孩子,不容易,所以在一边倾听他说:
“小树是不是有点辛苦呀,不过这样配合下来我们就很快很快就可以看完啦,我们的牙齿就又健康又漂亮啦!哇,小树怎么可以长大嘴巴不闭,这——么长时间呀,简直太厉害了,你是张大嘴巴世界冠军吗?我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
终于补完牙了,医生去写病历,我跟过去说:
“真是辛苦您了,给孩子看牙是不是费的劲比大人要大一倍?”
“我嗓子都哑了”,医生说。
“对,跟孩子沟通特别花精力,废嗓子,您真是辛苦了。孩子看病挺不容易的,谢谢您这么耐心,我们下次还找您”,我说。
小树摘下围兜,走下床,凑过来。
我跟小树说:
“阿姨说嗓子都哑了,因为刚才一直跟你聊天,阿姨也很辛苦呢。”
医生转头跟我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一会,小树拉我蹲下来,偷偷在我耳边说:“医院了,我觉得这个医生挺好”。
“哇,太好了”,我说,然后继续去听医嘱。
等在旁边的小树,正在翻自己的兜,翻出来一堆“破烂”,其中还有一颗粉色的“宝石”(贴纸),他把这颗“宝石”拿起来放在医生的手旁边,跟他说:“送给你一颗宝石。”
那一刻,我和医生都超级感动。
我说:
“好感动啊,送给医生一颗这么漂亮的宝石,感谢他帮我们把牙齿弄的那么健康,对吗?”
小树羞涩的点点头,我看到口罩上面,医生露出的眼睛也变弯了。
第五幕
时间:上午9:40
地点:医院楼道
我一边交费,一边兴奋的向小树发送各种各样的赞美。
小树的得意还没持续多久,当他听到医院打针的时候又开始大喊大叫起来,
“不要打针!”
想想孩子也真是不容易,因为要打针,所以一直没吃早饭,刚才一个多小时一直长着大嘴。现在又要去打针了。
“我知道你不喜欢打针,妈妈理解”。
我一边说话,一边给他穿衣服戴帽子,拉着他往外走。
“我要带着我的铲子去打医生!”,小树说。
“好呀”,我说。
“你是同意我打医生吗?”小树问我。
“我是同意你带着铲子。”
“那我可以打医生吗?”
“咱们到那看看,看看那个医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决定怎么对待他好不好?”我说,“再说咱们还带着纸,还有笔,可以给医生打叉呢”,我提醒小树。
小树听了又有点兴奋。
“妈妈,我想到怎么对付医生了”,路上,小树说,“可以打把他抓起来”。
“是个办法”,我说,“还有什么其他好玩的办法对付医生吗?”
“没有了”小树说。
“哎,我有一个办法,咱们放好多好多的屁,然后拿一个很大的瓶子把这些屁都收起来盖上盖子,等咱们见到医生的时候,咱把盖子一打开。怎么样?”
“哈哈哈哈,会把医生臭晕了”,小树嘎嘎嘎的笑起来。
“还有什么办法呢?”我问。
“医院灌水,全都是水就没法打针了。”
“这是个好办法”,我展开想象,“那些医生就像掉到海里一样都在喊救命啊,救命啊,咱们还可以给他们扔救生圈。”
“哈哈,还可以让大怪物来把医生们吃掉。”
就这样一路聊着怎么对付医生,医院门口。
第六幕
时间:上午10:10
地点:医院
医院之间离得不太远。进医院大门的时候,小树的情绪又强烈起来。
“讨厌医生,我要打死他!”
“嗯,妈妈知道你讨厌医生,咱们先去看看那个医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呗”。
科恩博士说,“好奇心”和恐惧不会并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能让孩子更加放松。
交费,等待,填表,分诊,打针……等到医生把针头从小树的胳膊里拔出来的几秒钟之后,小树开始哇哇大哭。估计是感觉到疼了。
“讨厌医生,我以后再也不来了!”我抱着大哭的小树,抚摸他的后背,告诉他我知道他的感觉。
3分钟之后,小树渐渐哭声小了,我跟他说:
“赶快穿上衣服,我们要出去挑一个最喜欢的面包吃早饭了。”
走的时候,身边一个差不多两岁的小姑娘在嚎啕大哭。
从我们到这,她就震慑住整个楼道的声音大哭,身边的奶奶一直义正言辞的批评她。
我们走的时候,还听见奶奶用跟她哭声差不多大的声音说“不许再哭了”。
第七幕
时间:10:30
地点:味多美
终于吃上芝士土豆面包,喝上牛奶的时候,小树跟我说:
“妈妈你辛苦了。”
“你才辛苦了,小树妈妈觉得你特别棒,你还是张嘴时间最长的世界冠军呢!”
“现在我不想打刚才那个给我打针的医生了,他挨打了多可怜呢,我觉得他也挺好的”,小树说。
“是呀”。
我提醒小树该回幼儿园了。
一上午,饿着肚子补了两颗牙,张了那么长时间的嘴,又打了针。经历了这些情绪的起伏,我对于“小树能顺利接受回幼儿园”这件事,并没有太大的期待。
但是我下午有事儿,所以肯定是要送小树去幼儿园的。
没想到他很平静的接受了。
“你可以跟老师和小朋友讲一讲,你今天上午多棒,补了两颗牙还打了针,嘴巴里面吃了照相机,还是张嘴巴的世界冠军”,我说。
小树没回复,我猜他已经在脑补自己吹牛的场景。
“咱们刚吃完饭,所以你待会回幼儿园吃午饭的时候如果不饿,就少吃一点,我会帮你跟老师说的,好吗?”
第八幕
时间:晚上22:00
地点:家里床上
睡前,我跟小树例行聊天儿,问他当天“开心的事儿”和“不开心的事儿”是什么?
他说,“开心的事儿”是今天睡午觉,他是第一个睡的,老师表扬他了。
“不开心的事儿呢”,他想了想说,没有。
“那你说感谢的事儿啊”,小树说。
为了培养小树的感恩之心和正面思维,我每天也会跟他一起说说当天值得感谢的事情,他没得说的时候,我就说给他听。
“我第一个特别特别感谢的就是小树在看牙的时候那么配合,打针的时候也那么配合,所以我们就能够很快很顺利的,看完牙又打了针,这些都对小树的健康特别有好处,我也很开心”,我说。
“还感谢谁呢?”小树问
“我还特别感谢今天给小树看牙的医生,她很温柔,一直都跟小树聊天儿,因为有她我们才能那么顺利。”
………………………
让我把这篇流水账一样的文章中,提取出一些干货来。
我觉得,带孩子看牙,打针,或者说,陪伴孩子去面对一些对他来说很有挑战的事情时,这些方法可能会有帮助:
1,和孩子一头,而不是医生(老师,教练……)
医生给出一个指令,如果孩子不照做,家长很容易会觉得有压力:
怕医生不高兴,怕孩子被批评,怕影响事情进程……
所以希望能用更加严厉的方式使孩子“配合”(就范)。
这时候,亲人也变成了医生,孩子面对的是“两个医生”,感受到“双份压力”,失去了来自家人的支持。
支持不足而压力加倍,孩子更加容易崩溃退缩,即使因为害怕被迫服从,也会给心里带来伤害。
这时候家长可以更有帮助的是:
1)理解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支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心疼的。
2)帮孩子做翻译和解释工作。
医生严厉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老师厉害是因为她太着急了……
妈妈通过对对方情绪的理解,用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对方的要求是什么。
有这个要求的原因是什么。
妈妈就像是孩子和外力之间的“柔软剂”,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那些(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严厉的命令。
成人总是喜欢对孩子多次重复指令,给孩子很大压力。事实上,如果孩子听力正常的话,一遍就足够听到了。如果孩子不照做,一定不是因为“没听到”,多次重复,只会增加压力,并不会真的有帮助。
3)顶住外界的压力。
在我觉得拍照的护士太有压迫性的时候,我会告诉她,我理解她的意思了,请交给我来处理。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也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增强亲子间的联结。
但是并不需要当面指责,也不要背着护士跟孩子指责对方。
护士并没有“错”,只需要告诉孩子,她这么做的原因就好,也是帮助孩子更加理解别人的情绪。
孩子的勇气,来自于安全感和被支持。
妈妈和孩子一头,而不是医生一头,这是让孩子勇敢面对的最大助力。
2,家长平稳的状态非常重要。
小树两次被外界引发的情绪爆发,一次是拍照护士介绍规则的多次重复和压迫语气,一次是补牙医生一开始生硬的,大段的交代规则。
我能看到,会对孩子造成影响的,不是语言,而是语气——其实是语气后面,人的状态。
人的状态是权威的,严厉的,强硬的,孩子就会害怕,有情绪,这跟他们说话的内容无关。
——我并非要指责,要求医生懂心理学,这样的要求太高了。我只是以此举例,说明是什么影响到孩子。
所以,这时候陪伴者的稳定状态非常重要。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里,有一个“镇定的第二只小鸡”的实验:
当小鸡受到外界惊吓,昏过去之后。如果它醒来,看到其他的小鸡是若无其事的样子,它会据此判断岁月静好,也会很快回复原态。
如果它醒来,看到其他小鸡(有时候其实是镜子里的自己)也是昏过去的,它会据此判断危机严重,会继续昏过去,持续很长时间。
而父母,就要做孩子的“镇定的第二只小鸡”。
我觉得我做的最好的地方,不是具体的哪句话,哪件事,而是在整个状态都是比较平稳接纳的。
医生说可能会根管治疗的时候,我虽然不愿意,但是真的这样,也能接受;
钻牙齿可能到神经的时候,我知道孩子可能会有强烈的疼痛,哭了就哄呗,我能接受;
孩子躺在椅子上大哭的时候,我知道如果不尽快处理好,可能这次就看不了了——那就再来呗,我也能接受;
我相信孩子能够面对挑战,也接受我们可能失败,我接受孩子可能有的各种情绪和反应,也相信我能够处理。
看起来,“接受”和“相信”可能是让状态稳定的重要因素。
妈妈的状态是稳定的,放松的,没有压力的,孩子才会真的感觉到安全感。
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是足够的力量支持到他的,他才会有勇气继续探索。
如果妈妈比他还紧张,比他还有压力,比他还害怕医生的话,仅仅靠大喊几句,是不可能让孩子配合的。
3,给医生“蓄杯”。
是的,事情中的第三方“医生,老师,教练”的状态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态度。
而他们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所以,给到第三方权威支持,倾听,理解,赞美,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免冲突和指责,因为对方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指责而态度改善,但是孩子却一定会因为我们和外人的冲突,感觉到更大的压力和恐惧。
4,游戏力。
所有的语言,都可以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表达:
夸张的,搞笑的,生动的,画面感的。
医院的时候,我们跟他一起策划;
孩子想给医生打叉的时候,我们给他带笔;
医院的时候,我们描述出具体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感觉到被理解,情绪得到释放,同时,有“同盟者”的感觉,也带来了很多轻松的笑声——是的,轻松,轻松和恐惧是不会兼容的,当孩子感觉到轻松,恐惧就走掉了。
5,倾听孩子。
这是我们讲过很多遍的,父母的“基础功能”,在孩子有情绪,遇到困难的时候,表达理解,支持,对平复情绪至关重要。
6,赞美和鼓励。
孩子在面对着他消耗了很大力量才能应对的局面,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赞美,让他感觉到被看到,有意义。
同时,也是在给孩子“蓄杯”。
7,感恩的心。
随时表达自己的感谢,非常重要。
当孩子配合医生一动不动的时候,绝不是因为他“愿意”这么做,而是因为,他愿意为了他爱的人,坚持这件让自己很不舒服的事。
当孩子这么做了,我们是会心生感谢的,因为他可以“不这么做”(是的,很多孩子不配合被绑起来的),他配合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少陪他来几次,能够更顺利的完成治疗任务,这些,都是我们本人受益的。
所以要给到孩子真诚的感谢。而不是“你真棒”这样的评价。
当然,也要感谢医生为孩子做的事。
这是身体力行的价值观教育,比语言有力的多。
8,实况播报和名词解释。
效率起见,医生是不可能告知每项操作的具体原因和方法的。
但是对于大张着嘴,被无影灯晃着眼睛的孩子来说,他什么都看不到,也不知道。会有一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觉。
“未知”会导致恐惧,“无聊”会影响坚持。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传话筒,随时告知孩子医生具体的操作,还有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更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
近一万字的文章,感谢你看到这里。
最后,祝你家娃看牙,打针,上幼儿园顺利!
点击下面链接,看4月5,6,7三天工作坊介绍。
三次诺奖提名的育儿方法——清明假期,送给自己一张“父母执照”。
树妈育儿书热卖中
树妈马瑞
P.E.T.父母效能训练资深讲师
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讲师
心理咨询师,儿童沙盘游戏治疗师
科恩亲授游戏力讲师
出版育儿书《把最好的自己给孩子》
孕期心理读本《一肚子幸福》
摄影育儿攻略《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句我爱你》
预约儿童沙盘游戏治疗和成人心理咨询,请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nmenrenjia.com/yzjs/6414.html